Tag  |  忧伤

呼求上帝

美国神学家罗素·摩尔(Dr. Russell Moore)在他所写的《领养新生》(Adopted for Life)一书中,描述他与家人去孤儿院领养孩子的过程。当他们走进孤儿院时,感受到可怕的寂静。婴儿床里的婴孩都没有发出哭声,并不是因为这些婴孩没有任何需求,而是他们知道就算哭了,也没有人关心。

上帝的光

当伊莲被诊断为癌症末期时,她与丈夫查克都知道,不久后伊莲就要回归天家,永远与耶稣同在。他们夫妻俩都很珍视在诗篇23篇里上帝的应许,知道他们在面对54年婚姻中最幽暗、最艰险的深谷时,上帝会与他们同在。伊莲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相信了耶稣,她也准备好去朝见这位救主,这个事实让他们充满盼望。

哀伤中的盼望

睿祈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为身边所有的人带来欢乐。可惜她在五岁那一年,不幸死于一种急性的罕见疾病。睿祈的猝逝让她的父母勤达和恬恬,以及所有认识他们的人都感到震惊。我们这些恬恬的同事都与他们同感哀伤。

悲伤与喜乐

安琪拉一家悲痛欲绝,因他们在短短四周内失去了三个亲人,其中一个是她们的侄子马森。马森猝死之后,安琪拉和其他的姐妹们在厨房的餐桌旁坐了三天,期间她们只出门去买骨灰瓮、拿外卖及出席丧礼。她们因马森去世而悲伤哭泣,但最小的妹妹腹中胎儿的超音波照片,也让她们为新生命而欢欣鼓舞。

哀伤与感谢

在母亲过世之后,她的一位癌症病友一边啜泣,一边对我说:“你母亲对我非常好,我很难过,没想到她竟然比我先走一步。”

可靠的爱

我伤心、自责、愤怒、困惑,百感交集地自问:为什么我老是想起这件事?

并非如此

一名男子追悼他英年早逝的朋友时说:“多么希望结果并非如此!”这话道出人类亘古的哀痛。死亡令人震惊、受创。我们承受锥心之痛,想要挽回那不可能逆转的结果。

同经幽谷

英国废奴运动领袖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的伯母哈拿.威伯福斯临终前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她曾听过关于基督徒离世的事:“一个奔赴荣耀美地的人是有福的,因他正与所深爱且未曾见过的耶稣同在。我的心为此雀跃不已。”接着,她说:“我的状况时好时坏,但耶稣却始终美善,祂一直恩待我。”

忧伤却有盼望

计程车司机载我们前往伦敦希思罗机场的途中,跟我们分享了他的故事。他15岁时,为逃离战争与压迫独自来到英国。如今,11年过去了,他成家立业、养活妻小,若是在他的家乡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虽然如此,他还是为了必须与双亲及手足分离而感到悲痛。他说,这段艰辛旅程,若是无法与亲人重聚,就不算圆满。

哀叹无妨

我双膝跪下,泪流满面,向上帝哭诉说:“上帝啊,祢为什么没有看顾我?”那是在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我被解雇将近一个月,但申报失业证明却出了问题,使我没有收到失业补助,而美国政府承诺的纾困津贴也迟迟未至。在我内心深处,我知道上帝能解决一切困境,也相信祂真的爱我,并会看顾我。但在那一刻,我却觉得祂弃我于不顾。

困境与怜悯

在詹姆斯·巴利(James Barrie)六岁时,他哥哥大卫就在一次滑冰事故中不幸丧生。那是大卫十四岁生日的前夕。随后几年,詹姆斯尽最大的努力抚慰母亲玛格丽特。玛格丽特虽深切悲伤,但有时会安慰自己,大儿子永远不必面对成长后的挑战。数十年后,詹姆斯藉由母亲的想法,凭着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出深受喜爱的儿童故事人物──不会长大的男孩彼得潘(Peter Pan)。就像一朵花从水泥路面破土而出,美好的事物也能从难以言喻的悲痛硬土中产生。

至深之处

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年)是十九世纪法国的诗人及小说家,亲身经历了法国社会及政治的动荡时期,《悲惨世界》或许是雨果最为人知的经典著作。经过一个世纪后,这本小说改编成了音乐剧,成为我们这世代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并不令人感到讶异,正如雨果曾说:“音乐表达了那些不能言喻却又无法对其保持沉默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