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查看所有
Leslie Koh

许文荣

许文荣(Leslie Koh)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曾在当地英文报刊《海峡时报》担任记者长达15年,经常在新闻室忙碌地工作。加入灵命日粮事工团队后,他发现从报导坏消息转为分享好消息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同时他也坚信没有什么比一篇激励人心的好文章更能引导人认识上帝。他除了喜欢品尝美食(自称是个大胃王),也喜欢旅游、跑步、编辑和写作。

文章 许文荣

三、重生

那天晚上,他正在祈祷和读圣经,奇怪的事发生了。首先,他觉得他深重的罪孽重重压在心头,感到几乎窒息。他一生的过犯都闪现在眼前,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除去他的罪疚。在绝望之时,他翻开路加福音23章,找到作者描述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情景。读着这故事,昔日的情况好像活现在脑海中。仿佛他本人就站在十字架下,抬头仰望垂死的耶稣,希望他不必因自己的罪而受罚。当他晓得自己的困境时,眼泪不禁潸然流下。当他祈求上帝的赦免时,似乎听到温柔的声音说:“我儿,你的罪得赦免了。”

突然之间,那整晚压在他身上的重担脱落了,接着感受到莫大的温暖和洁净。宋尚节马上知道那是什么—是圣灵,向他表明他真的被赦免,真的得救了。得赦免!这句话在宋尚节的嘴边就像蜂蜜一样,他深深尝到其中的意义。他本来失丧,现在被寻回;他本来是有罪的,如今得到赦免;他本来是死的,如今得以重生。

“哈利路亚!”他一次又一次跳跃着赞美上帝。眼泪不住地流下,他从未感到如此喜乐—无尽的喜乐流通他整个全人。他跟着直觉冲出房门,走到宿舍的走廊上高声赞美上帝。他怎能隐藏这事呢?怎能容让好友们继续活在不信的黑暗中呢?怎能不与他们分享这奇妙的发现呢?他马上去找老师和同学,告诉他们上帝在他自己身上的作为,催促他们归向基督。

对那些预备好领受的人来说,他是温柔又有说服力的;对其他人来说,他却是强硬甚至是批判的。他把最严厉的话留给屏弃圣经教导的讲师,指责他们:“你们使我失去信仰。”

忠言逆耳。神学院的管理层对宋尚节突然由郁闷变为狂喜感到担心,认为他精神失常,把他送入医院的精神科病房。他们后来写报告说他因精神崩溃而产生幻想和幻觉。神学院的档案纪录与宋尚节以及众朋友对他在被囚禁之前、期间、之后的行为描述大有出入;对于宋尚节在医院里那193天所发生的事也意见相左。

不过,宋尚节自己认为那六个月是上帝的安排。他被囚在一间小房间内,只有圣经和一枝笔为伴,在那漫长的193个日夜里他得到充分休养,并反复思考那几个星期、几个月里所发生的事情。他真的疯了吗?2月10日所发生的事是他的幻想虚构吗?他究竟要相信什么?—是协和神学院的自由主义学说,还是圣经记载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呢?

要找出真相只有一个方法:读圣经。因此宋尚节从创世记读到启示录,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不只一次、两次,也不是三次,而是四十次,他逐卷逐章细细阅读,要明白自己属灵苏醒的真相。他倾注所有的才智和专注力,反复咀嚼圣经的字句,回想父亲从前的教导,又以身为科学家的理性和逻辑来测试之。

那193天的生活和40遍的圣经阅读,是宋尚节人生的关键时刻。在属灵苏醒之后,这些经历成了他对上帝话语认识和了解的基础,赋与他能力与权柄去传扬福音和教导真理。后来,他称那间精神病医院为他真正的神学院,而非协和神学院。

上一篇:从“小牧师”到怀疑信仰
下一篇:“毕业”与事奉

回主页

二、从“小牧师”到怀疑信仰

宋尚节小名叫主恩,生于中国福建省兴化府;父亲是当地美以美会(卫理公会)的牧师。他年少时就聪颖过人,脾气暴躁,性格固执十分与众不同。九岁时,当地教会经历属灵的复兴,他随之接受耶稣为救主;之后爱上读经、祈祷和传道。他常跟随父亲到省内的乡村传道,成了父亲的助手;甚至还在父亲太忙碌或生病时,代为讲道。人称他为“小牧师”。

美国宣教士赏识他的潜能,就帮助他取得奖学金到美国俄亥俄州的卫斯理大学就读,计划学成归来能加入事奉的行列。谁知他到达后却决定转读化学系。他以三年的时间读完四年的学士课程,并且取得最高荣誉等级。几间大学因此相应提供奖学金,包括哈佛在内。他选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继续攻读硕士课程,之后又以破纪录的时间完成了博士学位课程。

经过多年来课业学习上的汲汲营营,宋尚节终于能停下来喘一口气了,却发现自己正陷入进退两难之中。父母的意愿是让他为了服事主而进修,而这也是他最初向主奉献自己时的誓愿。但眼前有那么多可以选择的机会,事奉主的路似乎不是最好的选项。俄亥俄州立大学已委任他为化学系的助理教授,北京大学也提供教职的机会,德国则提供他研究奖学金。除此以外,在学术界流行的自由神学也挑战他反思自己的信仰。他开始怀疑:耶稣真的是宇宙的主宰和救主吗?或祂只是一个道德的模范?

在某个黄昏,当宋尚节正反复思考各种选择时,他似乎听到上帝的声音:“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马可福音8章36节)他试着摆脱这个感觉。不过,翌日他与一位自由派教授谈话,当对方说他“不像个科学家,倒像个传道人”时,同样的话又浮现他脑海中。宋尚节就告诉他,自己来到美国的本意原是要读神学的。于是教授就建议他去纽约协和神学院,说他在那里既可以保留自由立埸来研究宗教、满足父亲的心愿,另一方面又可以保留回到科学界的机会。

这主意听起来正中下怀。凭着他的学位和名声,他轻易取得全额奖学金,不久他就做好决定了。1926年,他进入协和神学院,相信可以同时满足父母希望他攻读神学的心愿,也可以满足自己对哲学与历史的兴趣。

他真是大错特错。虽然有些协和神学院的教授仍持守基督教的信仰,但大多数都抱有非常自由派的想法,把耶稣视为不过是个历史人物。对他们而言,上帝是死的,圣经里有关耶稣复活的记载是一派胡言—学生若另有想法,也会被他们嘲笑愚弄。受到老师与同学的影响,宋尚节也开始质疑自己对上帝的理解;受到自由主义的鼓吹,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和道教,就是他的同胞们所坚持的宗教。有时候,同学还听到他在房内唸诵佛经呢!

此时,宋尚节觉得莫名的空虚感不断蚕食他的灵魂,这样的感觉挥之不去,似乎再怎么专心听讲、埋头赶交功课,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他的人生似乎没有方向,心中对基督教的困惑更是让他心烦意乱。连老师们也看出他的闷闷不乐,以为是多年来密集的学习终于让他无法忍受。“我的灵魂在旷野游荡”,他日后论到这段时期说:“寝食难安,正如一叶扁舟,在茫茫无边的苦海中漂泊,人生漫无目的,我失去了心灵上的舵手,悲悲切切地过日子。”

他在信仰上苦苦挣扎,渴望得到方向。某天傍晚,他出席纽约市一间教会的福音聚会,一位年轻女子讲述自己的见证,又谈到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宋尚节的同学们互相对望,露出轻蔑的嘲笑,但宋尚节却留心聆听每一句话。不知何故,他感到上帝的同在。他在第二个晚上、第三个晚上又再去参加聚会。虽然他在协和神学院学到的是另一回事,但上帝拯救大能的信息深深打动他的心。他思绪烦扰,就开始旷课去阅读圣经和信徒传记,要弄明白这让他非常困扰的信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927年2月10日,上帝给宋尚节答案了。

上一篇:从神学院到精神病院
下一篇:重生

回主页

一、从神学院到精神病院

他是个聪颖的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博士学位课程、被委任为副教授、得到好几个奖学金,可谓前途灿烂光明。然而,宋尚节却要被关在精神病院里,因为纽约协和神学院的管理层认为他神智不清。

同学们投诉宋尚节在神学院的宿舍里到处向人传福音!更糟的是他还去警告学院的讲师说,若不为罪悔改将会受到永远的刑罚。当然,他们一点都不觉得有趣。

宋尚节的行径前后判若两人。至此之前,他是个深思熟虑的年轻人。就像任何忠于学术研究的大学生一样,他曾质疑基督教的某些信条,如今却变成全力支持圣经的传道者。数天来,他的情绪大大激动,流着眼泪向人述说他如何领受圣灵的洗、如何眼睛被打开,见到福音的真实性。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神学院院长总结说:宋尚节用功过度,突然崩溃了。现在对他最好的就是进入精神病院好好休养,但愿他会慢慢恢复正常。

宋尚节虽然知道事情的真相,但也无奈地同意入住医院的精神科病房。对他来说,他只不过是刚刚看到真理。虽然他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奉献一生努力传道,但他却不曾如此清楚地认识福音。宋尚节疯了吗?真是离谱。

下一篇:从“小牧师”到怀疑信仰

回主页

公平竞争

在东南亚运动会的马拉松比赛中,新加坡选手刘威延发现自己领先所有的参赛者时,就觉得应该出错了。很快地,他发现那些原本领先的参赛者因转错路线而落在后头。他原可以继续保持领先的优势,但强烈的运动精神告诉他,如此一来便不是真正的胜利。他希望以自己的实力得奖,而不是因为别人的失误。基于这样的信念,他放慢速度让其他人跟上。

双重应许

茹思几年前罹患了癌症,无法正常吃饭、喝水,甚至连吞咽都有困难。她的体力衰退,无数的手术和治疗使现在的茹思和以往的她有天渊之别。

失而复得

有一天,岳母在与亲戚一起购物时走失了,我和妻子都非常紧张。岳母患有轻微的失智症,很多事都记不清楚,真不知道她会做些什么。她会在附近游荡?会随便搭辆公车,以为这样就可以回家?我们一边到处找她,一边做最坏的打算,并且不断向上帝呼求:“求祢让我们能找到她!”

爱所有人

我的教会座落在一个大型、开放的广场中。在只有40公里长、24公里宽的新加坡岛上,这样的场地实在罕见。从前阵子开始,在我国工作的许多外地劳工,每个星期天都会聚集在教会的广场上野餐。

得着修复

有个福音乐团在我们的教会带领诗歌敬拜,他们对上帝的真诚赞美令人感动,我们都感受到他们爱主的热忱。

上帝知道

佩芬在教会认识一位心灵受伤的年轻姐妹。佩芬很同情她,便一心想帮助她。佩芬每周都会花些时间辅导她,与她一同祷告,成为她的良师益友。然而,一些教会领袖并未留意佩芬所付出的一切,以为没有人关心这位姐妹,决定派一位教会同工来辅导这位姐妹。

训练

我的长跑比赛训练每况愈下,最近这一次尤其令人沮丧。因为有一半的路程我是用走的,甚至一度还需要坐下来休息。我的感觉就像测试不通过一样,非常的失望。

到祂面前

尽管只是一个仿制品,但在以色列南部所建造的会幕仍然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会幕是依照原本的规格大小所设计,尽可能符合出埃及记25-27章的描述(当然并未包含真金与皂荚木),巍然耸立在内盖夫沙漠中。

更像父亲

看到孩子模仿父母的言行时,是不是觉得很可爱?我们常看到坐在安全座椅上的小男孩,假装紧抓着方向盘在开车,同时盯着坐在驾驶座上的父亲,模仿他的每一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