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年10月,耶德逊进入安道弗神学院(Andover Theological Seminary),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他不再是个自然神论或无神论者,他知道自己人生所追求的是什么:不是世人所赋予的荣誉,而是上帝的认可。他曾祷告说:“主啊,我渴望讨祢喜悦胜过一切。祢要我做什么呢?”耶德逊笃定他的人生只有一个目标:服事主并讨主喜悦。他惟一的问题就是“要怎么做”。

1809年9月,他得到答案了。一天,他读到一位牧师所写的〈东方之星〉(Star in the East),内容详细谈到福音广传的机会。随着大英帝国的版图向亚洲扩张、大型贸易公司在印度和东亚地区拓展业务的同时,无形中就为宣教士铺路,使他们得以进入未曾听闻上帝话语的疆界。这信息是清晰的:传扬福音的道路正在开启中。

这个报导打动耶德逊的心弦。这不正是基督对门徒的吩咐吗?他的主不也如此命令他“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马太福音28章19-20节)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耶德逊所思想的都是这些。那份报导以及关于基督大使命的急迫性,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他还想像自己游走在亚洲的浪漫情景,四处去向人述说耶稣死而复活的事迹。不过,真正烦扰他的,是想到每天有千万人们因他们的罪被压伤,在绝望中死去,就像雅各一样。

他无法专注学业,四处向同学和朋友提到宣教的急迫性。他高兴地发现有些人也有同样负担,不久后他们就定期相聚一起—为有更多人认识基督的救恩祷告;又求告上帝打开门户,以致他们可以到海外宣教传扬福音。这样的祷告聚会是受到著名的“干草堆祷告会”(如此命名是因为祷告会的地点就在一个干草堆的棚子里)的启发。这个被称之为“干草堆小组”代表着美国宣教运动的开始。对耶德逊来说,也代表着他事奉的起点,以及充满冒险、痛苦、喜乐、悲伤、失望和满足的人生。

1812年,他在结婚后乘船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不过,当地的殖民政府却不欢迎宣教士,担心他们的传讲会引起社群之间的紧张关系,破坏他们有利可图的商贸协议。耶德逊不气馁,转身进入缅甸,在那里度过他接下来38年的人生—期间只回到美国一次—向千万未曾听过耶稣的人传扬福音。

上一篇:有个人在隔壁的房间里奄奄一息
下一篇:“别充耳不闻!”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