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四月 2020

复活之窗——你与我

这些见证耶稣基督受难的男男女女,他们的所见所闻,决非笔墨所能言传。他们所听到的,有些我们只能凭想像;他们所感受到的,正是我们殷切想要了解的。

 

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所看见的历史,我们在圣经里已经读到了,而且产生的结果竟然是奇妙地一致。复活的主在面对怀疑他的门徒多马时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翰福音20章29节)朋友,救主耶稣是在对我们每个人说话。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主,但藉着圣经的章节,我们却见到祂,也找到相信祂的好理由。罗马书解释这样的现象说:
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马书10章17节)
我们听了道,也信了,但不要就此打住。就像那两个往以马忤斯路上的门徒历经火热的信心一样,我们也要以火热的心来认识祂──就像使徒保罗的火热那样,他写出他人生的目标:“使我认识基督,晓得祂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腓立比书3章10节)。

 

唯愿这相同的渴望,在你我内心也一样熊熊燃起,好叫我们能真正认识这位爱你、爱我、为我们舍命的主。

 
 
 

 
 
 

圣经之窗——以马忤斯路上的人

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的第一日将要结束之际,上帝的话语为门徒带来安慰、洞见,又帮助他们解开基督受难事件背后的奥秘。这就是上帝活泼、有功效的道。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耶稣两个门徒的经历,了解他们如何摆脱困惑、认识真理。

 

疑问及困惑

“困惑”会使人的思想情感产生极深的晕眩不安,不知如何回应,如坠入五里雾中。在路加福音24章的受难故事里,就有两个角色经历了这样的光景。在主被钉十架后的第一个主日,有两个耶稣的门徒,他们过去所知道、所相信的,都被一连串事情席捲而去。他们或许以为,留下来的只有死去的弥赛亚,以及彻底瓦解的信心。但上帝透过祂的儿子与他们对话,除去他们心中的困惑,使他们对人生意义有了崭新的认识。

 

耶稣的出现(路加福音24章13-16节)

正当那日,门徒中有两个人往一个村子去;这村子名叫以马忤斯,离耶路撒冷约有二十五里。他们彼此谈论所遇见的这一切事。正谈论相问的时候,耶稣亲自就近他们,和他们同行;只是他们的眼睛迷糊了,不认识他。

 

耶稣复活之后,祂的肉身向人显现。祂不但能一下子消失,一下子现身,来去自如,还能穿墙而入,并有口腹之欲。在前往以马忤斯的路上,耶稣显现给两个门徒看,但不知何故,他们竟然“不认识祂”(16节)。

 

心痛之时(17-20节)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走路彼此谈论的是什么事呢?”他们就站住,上带着愁容。二人中有一个名叫革流巴的回答说:“你在耶路撒冷作客,还不知道这几天在那里所出的事吗?”耶稣说:“什么事呢?”他们说:“就是拿撒人耶稣的事。他是个先知,在上帝和众百姓面前说话行事都有大能。祭司长和我们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钉在十字架上。”

 

耶稣与两个门徒同行,探究他们受伤的心。这两个困惑不已的人,遇见了关心他们的耶稣。而接下来,耶稣有耐性地引导他们,正如祂对待我们一样。

 

门徒的疑惑(21-24节)

但我们素来所盼望、要赎以色列民的就是祂!不但如此,而且这事成就,现在已经三天了。再者,我们中间有几个妇女使我们惊奇,她们清早到了坟墓那里,不见祂的身体,就回来告诉我们,说看见了天使显现,说祂活了。又有我们的几个人往坟墓那里去,所遇见的正如妇女们所说的,只是没有看见祂。

 

这两个伤心人对这陌生人卸下心防,诉说他们的失望。那失望是源自于他们对所发生的事感到困惑。因事情发展不如所料,他们期望愈大,期望破灭的影响也愈大。

 

当所期待的事情落空时,人们的反应往往是疑惑不解。但对以马忤斯的门徒而言,他们的失望更深,因他们所得到的新资讯,反而令他们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所以他们极力把听见的事,与耶稣的话和教训互相比照:
  • 有些妇女去了坟墓,发现是空的(包含革流巴的妻子马利亚),这意味了什么?
  • 妇女们宣称天使向她们带来主复活的信息,有可能吗?
  • 有些人去了坟墓,果然真像妇女们所说的──主的身体不见了。
  • 这两个人并没有像妇女们所说的看见主。
后一段话道出了他们失望的心声,他们没有具体事证足以让他们重拾盼望,进而陷入怀疑的光景。于是他们往与耶路撒冷相反的方向走,他们的内心满怀伤痛梦碎,还有满腹的疑惑。

 

解答及釐清

圣经有一句经文宣告:“祢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篇119篇105节)

 

当我们觉得被黑暗吞噬的时候,一盏灯、一道光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安慰。然而上帝的话,不是巨大的照明灯,也不是灯塔的光或手电筒。这里所说的灯,是一小盏常见的橄榄油灯,它的特点是只足以照亮一步之远的距离。

 

我们希望圣经的光就像汽车的前照灯,把我们眼前触目所及的黑暗除掉。但在天路历程中,我们要凭信心而不是眼见,并且要倚靠圣灵,相信圣经话语的指引,才能举步向前。

 

耶稣对这些困惑不安的门徒提供了解答。请注意路加是如何描写:
耶稣对他们说:“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祂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吗?”于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路加福音24章25-27节)

 

有人说,这无疑是史上最伟大的小组查经课。耶稣教导他们:
  • 应许:有一位救赎主要来,祂必伤蛇的头(创世记3章15节)。
  • 盼望:上帝为了救赎人,就成为人的样式(以赛亚书7章14节;9章6-7节)
  • 真相:救赎的必要条件是神子要受苦、死亡(诗篇22篇;以赛亚书53章)
  • 事实:坟墓也阻挡不了这位得胜的救主(约伯记19章25节)
这位伟大的拉比,使他们茅塞顿开。上帝藉着祂话语的大能,透过他们从没想过的方式,引导他们进入真理。

 

圣餐及奇迹

将近他们所去的村子,耶稣好像还要往前行,他们却强留祂,说:“时候晚了,日头已经平西了,请祢同我们住下吧!”耶稣就进去,要同他们住下。(路加福音24章28-29节)
这些加利利人力邀这位“无名氏”耶稣与他们同住。祂用一个动作就打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领悟过来。路加告诉我们:
到了坐席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他们。(路加福音24章30节)

 

在那些漫长黑暗的日子里,门徒四处躲藏,大家都吓坏了。从最后晚餐,然後是客西马尼园;逮捕,然后是审判;十字架,然后是羞辱;死亡,然后是埋葬。而引发这一连串事件的第一现场,就是在餐桌上。在楼上,耶稣为纪念自己的筵席,安排了逾越节的庆祝活动。天上的君王祝谢了,擘开饼,递给祂的门徒吃,开始了那一场筵席。
而如今,这一位基督同样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他们两个人吃。从那一刻起,他们的世界完全不同了:
他们的眼睛明亮了,这才认出祂来。忽然耶稣不见了。(路加福音24章31节)

 

他们的心回到了那天稍早边走边上的圣经课,他们的心又回到上帝大能的话语上。
他们彼此说:“在路上,祂和我们说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岂不是火热的吗?”(路加福音 24章32节)

 

这一回,两个门徒因真正地、深入地、亲身了解上帝的话语,有了火热和开通的心。以马忤斯路上的经历使他们有了分辨力、聪明和智慧,这对他们日后的信心和世界观来说,都是一大转捩点。

 

在那奇妙的一幕之后,他们摆脱先前的困惑不安,心情变得十分笃定。这件事前后的差别在于:他们心中的好牧人,以上帝的话喂养他们,使他们不但心满意足,又使他们渴望得到更多。

 

甚愿你我都能用心聆听,像那些往以马忤斯路上的人一样。甚愿你我的心,都能火热起来,让永生上帝的话语大大改变我们,使我们满有基督的形像。

 
 
 

 
 
 …

力量之窗——妇女们

论体能,男性大致上比女性强壮。然而我们不能因男人在体能上强于女人,就认定男尊女卑,更不能妄下女性是弱者的结论。

 

当主耶稣受难之时,与主同行的是女性,而非男性。除约翰外,在十字架前的不是门徒,而是妇女;参与主埋葬的不是门徒,而是尼哥德慕、亚利马太的约瑟,以及妇女;在主复活的第一日就迫不及待赶去坟墓的不是门徒,而是妇女。

 

这群女性心中的力量,为我们开了一扇窗,使我们可以看到自身可能所遗漏或缺乏的事。

 

敬虔的力量

在耶稣的时代,女性并不受重视。一般犹太宗教学者祷告感谢上帝时,会按照惯例庆幸自己:一、不是外邦人,二、不是撒马利亚人,三、不是女人。当时的男性拥有权力优势,女性多半受制于男性,也被视为丈夫的产业。

 

但耶稣却关心、尊重女性,这在第一世纪的以色列是很不寻常的。在那宗教教育只局限于男性的年代,耶稣却教导女性关于天国的褔音。路加福音记载了其中一些妇女:
过了不多日,耶稣周游各城各乡传道,宣讲神国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个门徒,还有被恶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经治好的几个妇女,内中有称为抹大拉的马利亚,曾有七个鬼从她身上赶出来,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约亚拿,并苏撒拿,和好些别的妇女,都是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路加福音8章1-3节)

 

这大大违反了当时的文化——犹太教师只教导和训练男性门徒。而在以上的经文中,就提到了这些跟随主的妇女:

 

抹大拉的马利亚

抹大拉的马利亚是一位被七个鬼附的女人,耶稣赶出她身上的鬼,救她脱离苦海。她爱主至深,并且忠心委身于主。在耶稣基督受难的整个过程,以及发现空坟墓时,她都在场。

 

约亚拿

约亚拿是希律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主复活后向人显现时,她是其中一人,更关键的是她丈夫苦撒是希律 ‧ 安提帕家中的首席管家。这个希律王就是处死施洗约翰,又在彼拉多查不出罪状,把耶稣送到他那里后,夥同手下羞辱耶稣的人。但约亚拿对主的忠心,并没有因苦撒或可能面对潜在的政治危机而动摇,她一路跟随耶稣到坟墓。

 

苏撒拿

苏撒拿的意思是“百合”,她是这群妇女中最不为人知的一个。不过她和其他敬虔的妇女一样,全力委身支持主的工作及门徒所需。路加提到“好些别的妇女”(路加福音8章3节)忠心地跟从主,奉献自己的财物。她们不只是兴致勃勃的旁观者,更是委身的门徒。

 

勇气的力量

站在耶稣十字架旁边的,有他母亲与他母亲的姐妹,并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约翰福音19章25节)
这些妇女会出现在十字架前,不是因为她们毫无分量或太不起眼,不会面临受牵连的危险。她们会出现是因为爱主,而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在各各他亲眼目睹救主断气的妇女,包括了:

 

耶稣母亲马利亚

耶稣降生后,马利亚和约瑟带婴孩到圣殿去,有位老年人西面宣告弥赛亚降临,还有一个令马利亚痛彻心肺的预言。路加福音2章34-35节记载:
西面给他们祝福,又对孩子的母亲马利亚说:“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许多人兴起;又要作毁谤的话柄,叫许多人心里的意念显露出来;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
多年来,马利亚一直担心害怕儿子丧命,如今这把伤痛的利刃真的刺透了她的心。

 

被斥责的撒罗米(马利亚的姐妹)

撒罗米是雅各和约翰的母亲。她曾为儿子谋求上帝国中的一席位,被耶稣痛斥后(马太福音20章20-23节),依然出现在十字架前。这表明她与主的关系,也显出她愿意谦卑受教,爱主的心丝毫未减。

 

革流巴的妻子马利亚

革流巴的妻子马利亚,就是小雅各和耶西的母亲(马太福音27章56节;马可福音15章40节)。圣经学者约翰 ‧ 吉尔说:“这个马利亚无疑是个基督徒,她站到十字架旁边,不只是与她的姐妹作伴,也见证她对基督的信仰。”

 

我们看到大多数聚集在十字架前的信徒都是妇女。她们冒着不小风险,表现出巨大的勇气,毫不畏惧地站在现场,而激励她们的,是那份对主的爱。

 

爱的力量

我们看到大多数聚集在十字架前的信徒都是妇女。她们冒着不小风险,表现出巨大的勇气,毫不畏惧地站在现场,而激励她们的,是那份对主的爱。
那些从加利利和耶稣同来的妇女跟在后面,看见了坟墓和他的身体怎样安放。她们就回去,预备了香料香膏。她们在安息日,便遵着诫命安息了。(路加福音23章55-56节)
七日的头一日,黎明的时候,那些妇女带着所预备的香料来到坟墓前。(路加福音24章1节)

 

在路加的记载中,我们看到这些妇女虽然心碎,却依然委身;虽然哀伤,却仍旧忙碌预备所需;虽然无能为力,却还是照样服事。紧接着,更为震撼的事发生了:
看见石头已从坟墓滚开了,她们就进去,只是不见主耶稣的身体。正在猜疑之间,忽然有两个人站在旁边,衣服放光。妇女们惊怕,将脸伏地,那两个人就对她们说:“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祂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当纪念祂还在加利利的时候怎样告诉你们,说:‘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她们就想起耶稣的话来,便从坟墓那里回去,把这一切事告诉十一个使徒和其余的人。那告诉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和约亚拿,并雅各的母亲马利亚,还有与她们在一处的妇女。(路加福音24章2-10节)

 

路加提到这些妇女“在猜疑之间”(希腊文的意思是“彻底的迷惘”)表达出彻底的困惑:主的屍体不见了!但这种“猜疑”却在看到天使之后变成“惊怕”(路加福音24章5节)和“惊恐”(马可福音16章5节)。天使差派妇女去告诉那些因害怕而躲起来的门徒:“救主复活了!”妇女一听到主复活的信息,就从坟墓那里逃跑,因为她们“又发抖又惊奇”(马可福音16章8节)。但当她们证实在墓地的所见所闻全都属实时,她们的心情又变了──“就急忙离开坟墓,又害怕,又大大地欢喜”(马太福音28章8节)。

 

马太告诉我们,她们去到使徒藏身之处时,经历到了此生莫大的喜乐。
妇女们就急忙离开坟墓,又害怕,又大大地欢喜,跑去要报给祂的门徒。忽然,耶稣遇见她们,说:“愿你们平安!”她们就上前抱住祂的脚拜祂。耶稣对她们说:“不要害怕!你们去告诉我的弟兄,叫他们往加利利去,在那里必见我。”(马太福音28章8-10节)

 

上帝以平安和恩典代替了这些妇女的惧怕、疑惑。在许多场合里,她们都占第一位:
  • 第一位到十架
  • 第一位到坟墓
  • 第一位听到复活的事
  • 第一位看到上帝儿子荣耀的复活
  • 第一位把生命之主胜过死亡的事告诉别人

 

这些敬虔妇女在生活中所展现的力量,希望能激发你我,使我们重新得力,以委身、勇气和爱来爱上帝的儿子。让我们“靠着主,倚赖祂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以弗所书6章10节),学习诗人所说的:
凡仰望耶和华的人,你们都要壮胆,坚固你们的心。(诗篇31篇24节)

 
 
 

 
 
 …

悲伤之窗——亚利马太的约瑟

悲伤的原因有很多,但没有什么比挚爱去世,来得更痛不欲生,而悲伤也会因留有遗憾而加剧。我们看到许多爱基督的人,在基督死的时候经历沉重的哀痛,其中一位特别叫人感动的是亚利马太的约瑟。他所经历到的不只是哀痛,而是从悲伤之中发出的哀痛,并且带着遗憾的重担。

 

接下来,我们将透过圣经福音书的记载,深一层认识约瑟的背景、个性与经历。

 

有钱的人

当十字架的行刑结束后,耶稣的屍体该如何处置?犹太教对处理屍体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在安息日的傍晚),而约瑟就在这关键时刻出现:
到了晚上,有一个财主,名叫约瑟,是亚利马太来的,他也是耶稣的门徒。(马太福音27章57节)

 

约瑟去见了彼拉多,向他提出领取耶稣身体的要求。他的这个要求绝对是会轰动第一世纪的耶路撒冷的大事,因为多数人以为跟随耶稣基督的多半是穷人,或是不起眼的加利利人。但亚利马太的约瑟却不然,他的背景截然不同,不只家境富有,亦非出身加利利。“亚利马太”的意思为“高地”,是“巴勒斯坦几个城市的名称”。他的家世、背景与其他门徒不同。

 

备受敬重的注释书作者约翰 ‧ 吉尔说,有人认为这个约瑟是耶路撒冷有钱的祭司之一,也是在约翰福音3章中,那位夜访耶稣的法利赛人尼哥德慕的兄弟。另外,也有注释书作者认为,马太之所以特意写下这段细节,是为了说明约瑟能够接近彼拉多的原因。他雄厚的财力使他获准领取耶稣的屍首,也有能力妥善处理后事。

 

约瑟亦有一个令人惊讶的身分——公会成员。请留意路加的描述:
有一个人名叫约瑟,是个议士,为人善良公义,众人所谋所为,他并没有附从。他本是犹太亚利马太城里素常盼望神国的人。这人去见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路加福音23章50-52节)

 

约瑟曾是把耶稣定罪的公会成员之一!他和尼哥德慕极力反对私设法庭陷害无辜的耶稣,但他们失败了。他还和尼哥德慕在大庭广众前,极力为耶稣辩护,令公会同仁大感震惊。

 

惧怕的人

恐惧是可等可怕,我们可能因恐惧而做出难以想像的事,包括不敢伸张正义、仗义直言。圣经就一再出现关于恐惧的主题及其影响:
  • 恐惧使亚当逃避上帝(创世记3章10节)
  • 恐惧使撒拉向上帝说谎(创世记18章15节)
  • 恐惧使以利亚落荒而逃,躲在洞里(列王纪上19章3节)
  • 恐惧使彼拉多做出把耶稣钉在十架上的决定(约翰福音19章8节)

 

毫无疑问,恐惧的情绪会使人软弱无力,奴役人心,造成悔恨的痛苦,使人不断自责、悔不当初。笔者认为亚利马太的约瑟也经历过这种感受,而他的后悔是基于害怕而不敢作为所导致的,这从约翰记载在髑髅地所发生的事便可知一二:
这些事以后,有亚利马太人约瑟,是耶稣的门徒,只因怕犹太人,就暗暗地作门徒。他来求彼拉多,要把耶稣的身体领去。彼拉多允准,他就把耶稣的身体领去了。(约翰福音19章38节)

 

约瑟因为害怕,“就暗暗地作门徒”。约瑟没有公开承认耶稣基督是主,他惧怕的是人,害怕他人报复、出言讽刺,更糟的是他害怕遭受逼迫。约瑟所惧怕的,与救主亲自鼓励门徒的话相反:“我的朋友,我对你们说:那杀身体以后不能再做什么的,不要怕他们。”(路加福音12章4节)

 

你害怕什么呢?约瑟怕人,我们多少也是如此。怕人闲言闲语,怕人不怀好意,怕为主挺身而出,怕举起手大声说:“我属基督,基督属我。”

 

圣经告诉我们,对抗恐惧时,要反复读以下经文:
  • 因为上帝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提摩太后书1章7节)
  • 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希伯来书13章6节)
  •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翰一书4章18节)

 

主喜欢提醒门徒“不要惧怕”。惧怕会使人瘫痪无力,除非我们把惧怕交托给主,让主用完全的爱把它除去,否则惧怕会毁了我们。

 

然而,约瑟并没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对主的爱,终于战胜了害怕。首先,他在耶稣受审时勇敢表达不赞成杀死耶稣的立场(路加福音23章50节)。其次,他勇敢站在下令处死耶稣的罗马巡抚面前,亲口承认这位被钉的主。胆怯的约瑟,最终“放胆"去见彼拉多,向全国有权有势的人请求领取主的身体、处理后事(马可福音15章43节)。

 

关心的人

有些人会把关心别人视为不必要 ,甚至愚不可及。即便要付出关心,似乎也应该关心活着的人而非死人。约翰福音注释书《喜乐的比喻》(The Parable of Joy)中提到,高高在上的法利赛人,最不愿意做的就是触摸屍体,那在逾越节的时候会被视作不洁净。然而,约瑟却乐意照顾耶稣的遗体,足以显示出他爱主的程度。

 

我们可以从约翰的记载知道,这位曾经畏缩惧怕的约瑟,随后更违反罗马习俗,大肆铺张地安葬耶稣的遗体(约翰福音19章38-42节)。单是要把救主血淋淋的遗体从十字架上取下,就是一项挑战,接下来,遗体要运到墓地。这个安葬地点可不是随便挑选的。那个新坟墓就是约瑟自己的坟墓。坟墓是送给人最后的礼物,亚利马太的约瑟这麽做是在向主表达最后爱意。

 

约瑟基于爱主的心,力抗法庭体制,前去领取受死之耶稣的身体。原本私下很害怕的他,但现在却公开表明对主的爱及敬重。

 

约瑟的故事是如何结束的?福音书清楚地描述了他的信心,以及他对主受苦的看法,但却没有提到他的结局。

 

据说,亚利马太的约瑟和他家人以及几个朋友,后来都到了古英格兰当传教士。另个传说是主后六十三年,腓力派约瑟去英格兰,建立了第一个基督徒的据点,那个地方就是格拉斯顿柏立。后来有传闻指约瑟把圣杯带到英格兰。

 

这故事是真的吗?除非等到我们与约瑟站立在主前的那一天,否则我们不会知道。但倘若这是真的,那就意味着亚利马太的约瑟克服了惧怕。他的悲伤,在他得知被埋葬的主复活时就消失无踪;他的懊悔之心,已经被积极传福音的心志所取代;他在当门徒时不敢表明身分的失败,已经被后来他毅然去当传教士所取代。约瑟以喜乐的心向世人传扬永生的信息,不再因为主的死而悲伤。

 
 
 

 
 
 …

瘟疫、隔离检疫期和大斋期

瘟疫、隔离检疫期和大斋期

阅读:在盼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罗马书12章12节,和合本修订版

 

现在,许多人被迫留在家中打发时间,或者居家工作。大家有更多时间阅读,以及与家人建立亲密关系。然而,与其只是想方设法自娱自乐,我们倒不如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读经、祷告,并且随从主的引导去服事。

 

我年轻时读过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的小说《鼠疫》(The Plague)。加缪是一位信奉存在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名无神论者。这部小说创作于1947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市的一场鼠疫;这座城市不得不封闭边界,竭尽全力抗击鼠疫。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类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所展现的各种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对加缪来说,世上没有神,人类毫无意义的存在迫使他们去寻找某种意义——对他而言,这种意义就是人类的团结。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医生,他明知疫情凶险却仍然冲锋陷阵,希望尽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故事中的神父则显得毫无用处,只会动动嘴皮子,而他所说的话既无法治愈、也不能帮助被鼠疫折磨的人们。

 

加缪是无神论者,或许他并不知道,在那场发生于14世纪欧洲的腺鼠疫(bubonic plague)中,教会神父的死亡率比普通民众高百分之二十——那场鼠疫使欧洲多达三分之一的人丧命。

 

神父的死亡率高并不是因为他们受到额外的惩罚,而是因为他们服事那些受鼠疫感染和垂死的人。神父并不像世俗社会所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事实上,正如鲁益师(C. S. Lewis)所提醒我们的那样,基督教的信息给那些面临末日般处境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希望。

 

当人们都非常担心核武器升级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危险时,鲁益师在《生活在原子弹时代》(On Living in an Atomic Age)一文中写了下面这几段话。现在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原子弹”(或“炸弹”)更改为“冠状病毒”,而文中所包含的真理和原则仍然适用。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原子弹〕忧虑过度。‘在〔原子弹〕时代我们如何生存?’我忍不住反问:‘为何老问这问题?要是你曾在16世纪生活过,黑死病每年造访伦敦;或者,要是你曾在维京时代生活过,斯堪的纳维亚入侵者随时可能登陆,晚间割断你的喉咙;或者就如你现在,已经生活在癌症时代,梅毒时代,瘫痪时代,空袭时代,铁路事故时代或车祸时代。’

换言之,我们不要从一开始就夸大了我们处境的新异(novelty)〔程度〕。相信我,亲爱的先生女士,你和你所爱的人,在〔原子弹〕发明之前,就被判处死刑;而且,我们中间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将来之死并不安乐。相对于祖先,我们的确有个巨大〔的〕优势——麻醉剂;但死亡仍一如既往。这世界本来就充满了苦痛之夭亡,在这个世界上,死亡本身并非机缘(chance)而是定命(certainty)。这时,因为科学家又给这个世界添了一个苦痛之夭亡,就拉着长脸四处抱怨,这看起来颇为滑稽。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点。我们要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打起精神。假如我们所有人都将被〔原子弹〕炸死,就让那〔原子弹〕飞来之时,发现我们正在做明智且人性之事(sensible and human things)——祈祷,劳作,教学,读书,赏乐,给孩子洗澡,打网球,把酒对酌或投壶射覆之时与朋友相谈甚欢——而不是像受惊羊群一般挤作一团,只想着炸弹。它们可能会摧毁我们的身体(一个细菌也能做到),但不必主宰我们的心灵。”[1]

对于加缪来说,病毒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的邪恶——这种邪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暴露无遗。它萦绕在人们心里,徘徊在人类社会中,而且会像流行病一样时不时就冒出头来。对此,加缪提不出真正的解决方法,也不抱任何希望。

 

对于基督徒来说,情形则不同——我们期待着基督再来的那一天,祂会擦去我们一切的眼泪;到那时,不再有邪恶和痛苦(启示录21章4节)。

 

主耶稣基督是我们真正的盼望。祂死在十字架上,又从死里复活,藉此胜过罪恶与死亡,解决了这两个使人类深受煎熬的问题。让我们定睛仰望祂,即使面对狂风暴雨也不气馁。祂已经胜过世界(约翰福音16章33节)。

 

人们最早在14世纪的威尼斯使用“隔离检疫期”(quarantine)这个词,这让我们联想到它在意大利目前的严峻形势中有多么重要。当时,威尼斯是一个贸易中心,它的港口非常繁忙。为了防止瘟疫给这座城市带来灭顶之灾,当局规定所有船只必须在海上停留四十天才能进入港口。

 

“隔离检疫期”一词源于威尼斯方言“quaranta giorni”,意为四十天。之后,该词在法语和英语中蜕变成“quarantine”,人们还把它与基督在旷野受试探四十天(马可福音1章12-13节)以及大斋期的四十天联系起来。

 

因此,这是有特殊意义的:我们现在正身处一个非同寻常的大斋期,每天听到的消息都与隔离检疫和封城有关。新冠病毒的疫情正在许多国家中爆发,我们很自然地会想着这件事。但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思意念也应当转向主耶稣基督,因为大斋期正是记念祂受苦、死亡和复活的节期。

 

可惜很多基督徒都已经忘了我们现在正处于大斋期!病毒多么容易改变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就像彼得不再注视耶稣,而是定睛于惊涛骇浪一样——结果就开始往下沉了(马太福音14章29-30节)。

 

所以,让我们尊崇主耶稣基督,把心思意念都聚焦在祂身上,信靠祂,顺服祂,奉祂的名服事。即使面对当前的挑战,我们也绝对不要放弃敬拜上帝的神圣习惯,无论是自己一个人,还是和其他人一起敬拜。

 

让我们都这样做吧:“在盼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罗马书12章12节,和合本修订版)。无论我们以什么方式来面对隔离检疫措施,让我们都来守大斋期,谨记在大斋期期间我们通常会做的事:祷告,禁食,转向主,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主,做善事。

 

让我们利用独处和安静的时间与主同在。即使我们听到“保持社交距离”这样的流行说法并觉得孤单寂寞,但愿我们也接受挑战,与上帝建立灵里的亲密关系,一直住在基督的身体里。

 

圣经的话是真实的:“坚心倚赖祢的,祢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为他倚靠祢。”(以赛亚书26章3节)

 

请思考:你会如何度过这段安静的独处时光?

 
 

[1]〔英〕C. S. 路易斯(C. S. Lewis)著,邓军海译註,叶达校:《切今之事》(上海: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20-121页。该书将“atomic bomb”(原子弹)译作“核弹”(对应的英文是“nuclear bomb”,包括原子弹和氢弹),本文引用时将“核弹”改为“原子弹”。——中译本编者註

 
 
作者简介:
苏诺铭博士(Dr. Robert M. Solomon)于2000年至2012年间担任新加坡卫理公会会督。退休后,他受邀至世界各地担任特会讲员及授课。他有许多著作,也为神学字典和期刊撰稿。他的著作包括《与神同行的旅程:52周灵命成长手册》、《忠心到底:提摩太后书解析》等等。

 
 
 

 
 
 …

《复活之窗》——透视基督受难与复活

不知道人们是否在往后的二千年里,还会持续谈论着新冠状病毒。然而,我确信的是,人们至今仍在谈论关于耶稣的复活。这或许会提醒我们关于复活节的重要性,即使在当前的危机中也是如此。

停课不停"学"

阅读更多

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一些国家宣布学校停课,避免病毒传播。在停课期间,有什么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的呢?

苦难中的力量

在1948年,保加利亚地下教会的牧师哈拉兰·波波夫(Haralan Popov)从家里被警察带去“协助调查”。两周后,他受到全天候的审讯,而且有十天未曾进食。每当他否认自己是间谍时,便会遭到殴打。但波波夫不仅在酷刑中幸存下来,还带领其他囚犯归向耶稣。十一年后,他终于被释放,并且仍继续向人分享他的信仰。获释两年后,他才获准离开保加利亚到国外与家人团聚。接下来十多年,他致力传讲福音和筹集资金,运送圣经进入封闭的国家。

救赎主

美国士兵德斯蒙德.多斯被称为“钢铁英雄”,但他并不是大众所想像的那种英雄。德斯蒙德因信仰的缘故而拒绝携带枪支。身为医护兵,他在一场战役中孤身徒手救出了75名受伤士兵,其中有些人曾经叫他懦夫,也有一些人曾嘲笑他的信仰。德斯蒙德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不断地祈祷说:“主啊,求祢让我再多救一个人吧!”因着他英勇的行为,使他获颁军人的最高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