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终站之后
在1968年4月3日晚上,马丁路德·金恩博士发表了最后一篇演说《我已到达山顶》(I’ve Been to the Mountaintop)。在演说中,他暗指自己可能将不久于人世。他说:“我们眼前还有些艰苦的日子,但我现在并不在乎,因为上帝已经允许我站在山顶上,看到了应许之地。或许,我无法跟你们一起到那里……但是今晚我很开心。我不担心任何事;我不畏惧任何人。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主降临的大荣光。”隔天,他就遭到暗杀了。
宝贵的离世
对于雕刻艺术家莉兹·谢珀尔(Liz Shepherd)在2018年的作品展《等候》,一名记者如此描述:“这个作品展让我们觉得生命是弥足珍贵、脆弱和不可捉摸的。”谢珀尔在父亲临终前随侍在侧时受到了启发,希望藉着这作品展传达那股渴望、失落的空虚感,以及对于所爱之人离世的无力感。
最终局
她叫柔琳,在我们求学的那段日子里,我暗暗地倾慕她。她性情开朗,灿烂的笑容无人可及。我不太确定她是否察觉我对她的爱慕,但猜想她应该知情。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我便失去了她的消息。
一觉醒来
过去我们家和几个朋友的家庭相聚的时光,让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时孩子们都还很小,我们这些大人聊天到深夜,孩子们玩累了,就蜷缩在沙发或椅子上睡着了。
最后致意
在担任直升机驾驶员为国服务二十年后,詹姆士返乡任教以服务社区。但他仍怀念开直升机执行任务的日子,因此他去当地一家医院工作,负责驾驶直升机载送病患,直到迟暮之年。
只是暂别
孙女爱莉每次和我道别时,都有个固定的模式。我们会先紧紧相拥,大声哀嚎,戏剧化地啜泣约二十秒,然后分开后退一步,轻松地说“再见”才转身离开。尽管我们的道别方式有点傻气,但我们都很期待很快能再次相聚。
预备地方
我有个朋友最近正准备搬家,而且是要搬到离现址1,600公里以外的地方。他们夫妻俩分工合作,以便在短时间内安顿下来。朋友负责将所有的物品分类装箱,她丈夫则要承担寻找新居的重责大任。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朋友没有事先察看那个社区,也没有参与寻找新房子,只是专心准备搬家!我问她是怎么办到的?她承认这的确不容易,但她完全相信她的丈夫。因为他们相处多年,她深信丈夫了解她的喜好和需求。
看顾麻雀
我的母亲一生高雅端庄,如今却年老体弱,躺卧在安宁病床上。她连呼吸都十分费力,她已是风烛残年、时日无多,与窗外欣欣向荣的明媚春光,形成强烈的对比。
等待的压力
过去几年,我有两位家人罹患了致命的疾病。对我而言,在陪伴他们度过治疗的这段期间,最困难的一件事情就是什么都无法确定。我巴望着医生能给个确定的答案,但总是事与愿违。医生给我们的并不是明确的答案,而是无尽的等待。
生与死
我永远也无法忘记,朋友的弟弟临终前,我就坐在他的身旁。那一幕,使这寻常的探访变得极为不寻常。那时,我和朋友以及他弟弟查理轻声地交谈着,突然察觉到查理的呼吸变得很吃力。我们围在他的身边,仅能看着他、等待与祷告。当他咽下最后一口气的瞬间,仿佛是极其神圣的时刻。他四十多岁就英年早逝,我们虽为此而感到悲痛不舍,但却感受到上帝的安慰,祂确实与我们同在。
小睡片刻
好几世纪前,一位名叫亨利·德班维的苏格兰牧师曾经提到,在他的牧区里,有一位住在偏远地区的老姐妹,很渴望亲眼看看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但她迟迟不敢踏上旅程,因为火车必须经过一个又黑又长的隧道,才能抵达目的地。
万物复甦
对住在美国密西根州的人来说,春天来临的盼望,是支持我们度过严酷寒冬的动力。每年五月正是这盼望得以实现的月份,其中冰雪消融、万物复甦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在五月初看起来仍毫无生气的枝条,到了月底,竟挥舞着绿叶。虽然树木每天的变化令人难以察觉,但只要到了五月底,我家院子就脱去灰暗的外衣,换上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