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一月 2021

涟漪效应

加纳北部有间又小又不起眼的圣经学院,学生寥寥无几,但美国宣教士鲍伯·海斯(Bob Hayes)却用一生的时间,在这由铁皮屋顶和空心砖搭建的建筑物里,致力栽培学生。尽管学生偶尔会退缩不愿,但鲍伯仍赋予他们领袖的角色,鼓励他们讲道及教导圣经。鲍伯几年前去世了,但加纳各地却涌现了几十间蓬勃发展的教会、学校,以及另外两所圣经学院,而这些都是由那间不起眼的学院毕业生所建立的。

一切全献上

英国的富能仁(James O. Fraser,1886-1938年)决定不再追求成为英格兰的钢琴演奏家,而是要服事中国的傈僳族。美国的范德(Judson Van DeVenter,1855-1939年)放弃发展艺术事业,选择投入布道事工,后来更写了圣诗《一切全献上》。他们愿意为了耶稣去服事别人,而放弃自己的艺术事业,前往上帝呼召他们去的地方,他们的付出令人难忘。

至深之处

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年)是十九世纪法国的诗人及小说家,亲身经历了法国社会及政治的动荡时期,《悲惨世界》或许是雨果最为人知的经典著作。经过一个世纪后,这本小说改编成了音乐剧,成为我们这世代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并不令人感到讶异,正如雨果曾说:“音乐表达了那些不能言喻却又无法对其保持沉默的事物。”

奔跑报喜讯

现代马拉松运动起源于一则有关古希腊信差的故事。相传在公元前490年,信差菲迪皮德斯(Pheidippides)跑了42公里的路程,从马拉松平原跑到雅典,为要告诉众人一个喜讯:希腊军队已经战胜入侵的强敌波斯帝国!如今,人们跑马拉松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在运动竞技上的成就感,然而,当时菲迪皮德斯努力地奔跑却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他奔跑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向同胞传递好消息所带来的喜乐!

因小失大

多年来,一对住在西非的英国夫妇与镇上一位男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多次向他分享耶稣的爱与救恩。虽然这位朋友承认耶稣基督是“更伟大的真理”,但仍不愿舍弃他一生所奉行的宗教信仰。他忧虑的部分原因是与财务有关,因他是当地的一位宗教领袖,需要借此获得经济上的供应。此外,他也担心信仰的改变,可能会使他失去在当地社群中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