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温和
我在脸书上跟人争论,这实在是不智之举。是什么让我认为自己有义务在热门话题上“纠正”一名陌生人?特别是针对一个会导致分裂的议题。争论的结果是带怒气的言语、受伤的心灵(至少我感觉受伤),以及失去为耶稣作见证的机会。这就是“网怒”的综合结果。“网怒”就是指人们常常在博客圈中所发出的愤怒言辞。正如一位伦理专家所说,人们往往误把这股愤怒,归结为谈论公共议题的方式。
化解冲突
在知名的荷兰科学家亨德里克·劳伦兹(Hendrik A. Lorentz)的葬礼上,爱因斯坦于致词时,并未提及他们在科学方面的歧见,反倒赞扬劳伦兹这位备受敬爱的物理学家,宽大仁慈且以谦逊公正待人。爱因斯坦说:“大家都乐于跟随他,因他们感受到劳伦兹不会支配人而是尽量帮助人。”
树语者
有人将托尼·里努多(Tony Rinaudo)称为“树语者”,其实他是澳洲世界展望会(World Vision)的植树者。身为一位宣教士兼农学家,他投入三十年的努力,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萨赫勒区域,防止森林滥伐,藉此传扬耶稣的福音。
洗衣日
在美国,有位查德牧师开车经过教会附近的低收入社区时,看到这些“邻舍”的需要,便开始为他们祷告,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事。他发现那里开了一间小小的自助洗衣店,就停车走了进去。店里挤满了顾客,其中还有人为了要使用干衣机,开口向他要一枚铜板。这个微不足道的请求给了查德灵感,开始了每周一次的“洗衣日”。他鼓励会友捐赠铜板及洗衣粉给洗衣店,与顾客一起祷告,并资助店主增添洗衣设备。
面对批评
严厉的话会伤人。所以我一位得奖的作家朋友,在面对批评时,常感到万分纠结不知如何回应。他的新作品获得五星评价和一个重要的奖项,但一位颇具声望的杂志审稿人一面赞扬他的书写得很好,却又明褒暗贬地给了严厉的批评。这位作家转而向朋友求助:“我该怎么回应呢?”
看见什么?
作家马克·吐温指出,我们在生活中所看见的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它,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下一步,甚至会影响我们人生的结局。他说:“当你的想像力失去焦点时,你就不能相信你眼睛所看到的。”
祂的形象
合唱团总监雅利安(Arianne Abela)在年幼时,总是会坐在自己的双手上,希望把两只手藏起来。她一出生就十指不全,畸形或黏在一起;她没有左腿,右脚脚趾也残缺。她爱好音乐,也是抒情女高音,并打算在史密斯学院主修政府学系。但有一天,她的合唱团老师却要她担任指挥,迫使她必须在人前展示她的双手。从那时起,她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她开始担任教会诗班的指挥,现今在另一所大学的合唱团担任总监。雅利安有感而发地说:“我的老师看到我的长处。”
我们的拯救者
一名拯救人员将她的独木舟停在大海中,协助在铁人三项比赛中惊慌失措的游泳选手。她大声地提醒他们:“别抓住船的中央!”因这会使独木舟翻覆。她指示这些疲惫的参赛者游向独木舟的船头或船尾,抓住那里的一个圆环,让她可以执行救援任务。
重燃希望
在美国费城,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经过清理并种满美丽的花草树木后,变得绿意盎然、生气蓬勃。这样的环境让附近的居民感到心灵舒畅,对那些经济有困难的人更是如此。
世上的光
当我答应为某间教会开授为期五周的祷告课程后,就开始感到焦虑:学生会喜欢这个课程吗?他们会喜欢我吗?这些焦虑使我放错了焦点,以致过度花费精力准备教案、投影片和课程讲义。直至还有一周就要开课了,我仍然没有积极鼓励人来上课。
抬头仰望!
美国电影制作人怀利·奥弗斯特里特(Wylie Overstreet)让人们透过他的高倍率望远镜观赏月亮的真实景象。许多人都被这仿佛近在眼前的情景所震慑,发出敬畏的低语或惊呼声。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观,奥弗斯特里特说:“这让我们心中充满赞叹,知道有些事物远远超越我们,明白人类实在微不足道。”
只管求问
医生告诉这位住在美国蒙大拿州的妇人,她脱落的视网膜无法修补。于是,她学习盲文点字,使用手杖及导盲犬,开始过盲人的生活。15年后,这名妇人的人生有了转机,因她的丈夫问另一名眼科医生一个简单的问题:“她可否得到医治?”而答案却是肯定的。这名医生发觉妇人只是患有常见的白内障,所以先替她摘除了右眼的白内障。翌日,当眼垫取走后,她的视力恢复正常。后来,她左眼的手术也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