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委婉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在她的一首诗中写道:“应说出一切真理,但要说得含蓄委婉。”她认为上帝的真理和荣耀就像强光闪电,对脆弱的人类来说实在是“太亮”了,无法一下子就理解或接受。因此我们最好“说得含蓄委婉”,以温和、间接的方式,分享上帝的恩典和真理。因为就如诗中的结尾写道:“真理必须逐渐明亮,否则人人都会失明。”
祂掌管未来
根据心理学家梅格·洁伊(Meg Jay)的研究,我们的大脑在想到未来的自己时,有如想到一个全然陌生的人。为什么呢?这可能与被称为“同理心差距”的心理状况有关。我们可能很难去同情和关心那些我们素不相识或从未谋面的人,甚至是未来的自己。因此洁伊的工作是要帮助年轻人想像未来的自己,并采取一些行动来关心他们。这包括协助他们按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制定可行的计划,好让他们能追求自己的梦想并继续茁壮成长。
谦卑是真理
十六世纪的圣女大德兰(Teresa of Avila)某天在思想上帝何以如此看重谦卑时,突然领悟到了答案:“上帝是至高无上的真理,而谦卑就是真理……。没有任何美善是出于我们自己,一切的美善都来自恩典的泉源,心灵靠近这所在,就会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美善也来自那使我们的服事充满活力的真光。”大德兰总结道,“正是透过祷告,我们才能牢牢地记住这个事实,因为祷告的根基就是谦卑。我们愈是在祷告中谦卑自己,上帝就愈会高举我们。”
那把钥匙
基廷神父(Thomas Keating)在他的一本经典著作中分享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一名教师弄丢了家里的钥匙,便蹲在草地上寻找。学生们看见老师在找钥匙都过来帮忙,但还是找不到。最后,有个比较机灵的学生问道:“老师,你知道自己是在哪里弄丢了钥匙吗?”教师回答:“当然知道。我是在屋子里弄丢的。”学生们惊呼:“那你为什么要在屋外找呢?”老师说:“很简单啊!因为这里光线比较好。”
可靠的爱
我伤心、自责、愤怒、困惑,百感交集地自问:为什么我老是想起这件事?
悲伤中有恩典
若兰在得知自己罹患罕见且无药可医的脑癌之后,藉由替重症儿童与其家人摄影留念,找到了新的盼望和目标。若兰希望藉着这样的方式,让那些家庭能捕捉到与孩子在一起的珍贵时刻。她认为:“在绝望的病榻旁,有时充满悲伤,但也有我们认为不会出现的恩典与美好时光。在最艰难的时刻,那些家庭尽管悲伤,仍选择以爱相待。”
超越认知
当丈夫得悉他会像许多人一样,因新冠疫情而将被公司解雇时,我们一时都很难接受。虽然我们相信上帝会照顾我们的基本需求,但有太多未知的因素却令我们忧心忡忡。
选择感恩
作家玛丽莲·麦肯泰尔(Marilyn McEntyre)曾分享她从一位朋友身上学到的功课:“嫉妒的反面是赞赏和感恩。”纵然这位朋友因身体残疾和长期疼痛之苦,无法以她所愿的方式发挥天赋。但在她离世前,却仍能用她独特的方式展现出喜乐的心,与他人一同感恩,让每一次与人相遇,都充满了赞赏。
像基督完全
作家凯瑟琳·诺里斯将现代完美主义与马太福音里的“完全”进行对比,她写道:“完美主义是我所知其中一个最可怕的词语。”她形容现代完美主义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使人过于胆怯而不敢承担必要的风险。”但马太福音中翻译为完全的词语,则是指成熟、完整或整全。她总结说:“要完全,就要为成长留空间,渐渐成熟到可以为别人付出。”
极大的智慧
深受爱戴的主教金口约翰(John Chrysostom)曾写道:“牧者需要极大的智慧与无数双眼睛,以便从各个角度审视心灵的状况。”这是他在谈论关怀他人心灵需要的复杂性所说的话。他强调,正因不可能强迫任何人得医治,所以要触及他人的心灵必须有极大的同理心和怜悯。
在祂怀中
一日中午,我跟姐姐以及她的孩子们共进午餐。过后,姐姐告诉三岁的外甥女安妮该睡午觉了。但安妮皱着小脸,含泪反对:“可是阿姨今天还没有抱过我耶!”姐姐笑着说:“好吧!阿姨可以抱妳。但妳想要抱多久?”安妮马上破涕为笑,开心地说:“五分钟!” 当我抱起安妮,心里感激她在不经意间提醒了我,何谓爱与被爱。有时候,我们似乎也忘了信心的道路是要我们学习经历上帝的爱,经历祂那远超过人所能理解的爱(以弗所书3章18节)。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就像耶稣所说的浪子比喻中的哥哥,拼命想赢得天父上帝的认同,却没看到祂早已将一切赐给我们(路加福音15章25-32节)。
谈论、相信、感受
作家布赫纳(Frederick Buechner)在他那本颇具影响力的回忆录(Telling Secrets)里说:“我家中有一条家规,就是不可谈论、不能相信、不能有任何感受,而不遵守这规条的人就有祸了。”布赫纳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子,说明这不成文的家规就是造成家庭失常的因素。在布赫纳的家庭中,这个“规条”使他不得谈论或哀悼自杀的父亲,令他无法相信任何人,不能向人倾诉内心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