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查看所有
Bill Crowder

柯贝尔

柯贝尔(Bill Crowder)担任圣经教导副总裁一职。他写过多本探索丛书,也为探索出版社写过几本书。他和妻子玛琳有五个孩子和几个孙儿。

文章 柯贝尔

强大的心

保罗‧班德医生与杨腓力合著的《神的杰作》一书中写道:“蜂鸟的心脏只有几公克,每分钟跳动800次;蓝鲸的心脏重达半公吨,每分钟只跳动10下,但在3公里外都能听到。与两者相比,人类的心脏有实用功能却似乎没那么神奇,但它仍尽忠职守,每天跳动约10万次(每分钟65到70次),从不停下休息,让大多数的人能活到70岁,甚至更长寿。”

像耶稣一样

美国神学家布鲁斯·威尔(Bruce Ware)在小时候,看到彼得前书2章21-23节教导我们的言行要像耶稣一样,感到很气馁。威尔在他的著作(The Man Christ Jesus)中写下自己年少时的懊恼:“我认为这太不合理了,尤其是这段经文指出,要像『并没有犯罪』的耶稣一样,跟随祂的脚踪,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上帝怎么可能要我们这么做呢?”

至深之处

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年)是十九世纪法国的诗人及小说家,亲身经历了法国社会及政治的动荡时期,《悲惨世界》或许是雨果最为人知的经典著作。经过一个世纪后,这本小说改编成了音乐剧,成为我们这世代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并不令人感到讶异,正如雨果曾说:“音乐表达了那些不能言喻却又无法对其保持沉默的事物。”

十架之语

美国牧师提摩太‧凯勒(Tim Keller)说:“任何人都无法仅靠言语来知道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们必须看到对方的行动。”就某种意义来说,这就是“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配偶以倾听和爱告诉伴侣,他们是被赞赏的;父母以慈爱和关心告诉孩子,他们是被珍视的;教练以积极的培训来告诉运动员,他们是有潜力的。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样的道理,相反的行动会传达负面的讯息,使对方受到伤害。

惊世骇俗的救主

耶稣那个时代的宗教领袖对祂感到既困惑又愤怒。祂无视他们的仪文,甚至与当时被人视为败类或任何人都不屑一顾的人为伍。祂表现得好像自己就是上帝!但耶稣如此行并不只是为了与众不同,祂要显明有些新事正在进行。《惊世骇俗的救主》仔细探究耶稣在当时所引起的争议,回答四个彰显了上帝真正心意的问题。

和平的器皿

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政治家爱德华·格雷爵士(Sir Edward Grey)宣称:“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灯火能被重新点燃。”格雷说得没错,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时,约有2,000万人丧生(其中1,000万人是平民百姓),另有2,100万人受伤,这场战争让参战各国损失惨重。

击败生命巨龙

你有和龙打斗的经验吗?如果你觉得没有,毕德生牧师(Eugene Peterson)一定不会同意。在《天路客的行囊:恒久专一的顺服》一书中,他写道:“龙是我们恐惧的投射,泛指所有可能伤害我们的恐怖事物……面对可怕的巨龙,凡夫俗子根本毫无胜算。”毕牧师想表达什么?人生处处有巨龙,诸如威胁生命的健康危机、突然失业、失败的婚姻,或叛逆浪荡的儿女。这些“巨龙”是生命中极大的危险和破口,我们无力独自应付。

道别与重聚

我哥哥大卫因心脏衰竭突然过世,使我的人生观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家有七个兄弟姐妹,大卫排行老四,但他却是我们之中第一个过世的。当时他的意外猝死让我反复思考了很多事。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家未来会面对更多亲人离世,而较少迎接新生命的到来,道别的机会也会像问候那样多。

祂的死带来生命

钟娜(Joanna Flanders-Thomas)在南非最暴力的男子监狱中从事福音事工,目睹了基督改变人心的力量。杨腓力在《恩典不虚传》描述钟娜的经历:“钟娜每天都去监狱探访这些囚犯,向他们传讲简单的福音信息,是有关饶恕与和好。她渐渐赢得囚犯们的信任,了解他们在童年时期遭受的虐待,也让他们明白如何以更好的方式解决冲突。在钟娜从事关怀事工的前一年,狱方记录了279宗囚犯殴斗和攻击警卫的事件,但隔年却只有两起暴力冲突。”

形形色色

几十年来,伦敦一直是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1933年,有位记者谈及这个英国的首都时写道:“我仍然认为伦敦最美的风景,是不同肤色和语言的各族人士聚集而成的群体。”如今,这样的多元性在伦敦依旧随处可见,并藉着国际化社会里混杂交融的气味、声音和景象展露出来。这世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令人着迷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其多元化之美。

需要引导

对爱旅游的伟立来说,扎基叔叔不仅是位朋友,更是他在广阔的撒哈拉沙漠展开严峻的旅程时,值得信赖的向导。伟立说,他们整个团队都紧随着扎基叔叔的脚步,表明他们完全信任他。事实上,他们还对扎基叔叔说:“我们不知道要走哪条路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你让我们走失了,我们必死无疑。我们完全信任您的带领。”

群体记忆

神学家毛励策(Richard Mouw)曾提到记住过往教训的重要性。他引述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Robert Bellah)的话,表示繁盛的国家必定是个“记忆的群体”,为了不忘却过去,会不断述说她的故事和成长的过程。这个原则也可延伸至如家庭这样的社会群体。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忆是群体生活一个很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