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关怀
不久前,我写了一篇关于我太太玛琳的文章,谈到她与眩晕症奋战的过程。文章发表后,我完全想不到读者的回应如浪潮般涌流不断。有人给予鼓励、有人提供帮助与建议,更重要的是,好多人对我太太的健康表示关心。这些关切的话语来自世界各地,各年龄层的人,数量多到我们根本没办法一一回覆。基督的肢体对玛琳的真切关怀令我们感动不已,铭记于心。
生命之光
十七世纪末叶,英国建筑大师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Christopher Wren)在伦敦建了超过50间教会。他的设计有两个显着的特色。第一个特色在于坚固的尖塔。第二个特色则意义深远。当时,雷恩爵士坚持在他设计的教会采用透明玻璃,反对跟随当时教会流行的彩色玻璃。他使用透明玻璃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说:「光是上帝给人们最好的礼物。」对雷恩爵士而言,当人们在敬拜的时候,能沐浴在阳光中,那正是这份礼物的最佳礼赞。
失望中的喜乐
在圣经学院时,我参加了学校一个巡迴乐团的试音。光是想到能够参与那样的事奉,我就觉得很兴奋。然而,后来我却落选了,这使我深受打击。在失望当中,我只能相信上帝的旨意高过我的意念。
百分之八十
最近,我看到一则广告,写着地球上百分之八十的生物是生活在海洋中。如此惊人的数字实在叫人难以相信,主要因为大多数的生物都是我们不能亲眼目睹的。
集思广益
网上如此介绍《群众的智慧》一书:「《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索罗维基(James Surowiecki)在他所着的这本令人赞叹的书中,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哲理:一大群人比一小群菁英分子还来得聪明,不论这群菁英分子有多聪慧,多会解决问题,更懂得创新,做出智慧决策,甚至能更准确地预测未来,也无法跟群众的智慧相比。」
祝福满满
每天在上下班的路上,我都有不少时间,可以读一读贴在前方车子保险杆上的标语。有的语气傲慢,有的充满了智慧,还有的简直令人反感。然而,最近我看到的一张贴在车尾的标语,却让我扪心自问:自己的人生态度到底如何。这贴纸写着:「有福到无可抱怨」。
口中言语
有一句英文谚语说:「君子论理,常人谈事,小人议人。」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对人的议论也可以是对人的褒奖,不过这句谚语所强调的是我们议论他人的是非。如今我们身处于一个媒体无所不在的世界,不管是透过报章书刊、电视电台,或是各种网络社交媒体,我们都不断间接或直接地、有意或无意地介入别人的生活,窥探了他人的隐私。
对抗自我
在古罗马时代,当一位将军自战场凯旋而归时,国人都会夹道欢迎这些胜利者回家。将军会带领自己的军队,以及象徵胜利的战利品──俘虏,在城中游行。队伍所到之处,蜂拥的人群都不断地为着他们英雄的成功而高声欢呼。
飞行模拟器
飞行员在接受培训时,会花许多时间在飞行模拟器里面。这些模拟器让学员体会在开飞机时会遇到的挑战和危险,但却没有风险。飞行员不必离开地面,而且即使他们在模拟器里面坠机了,也可以从容地离开。
有备无患
最近,一位同事与我分享他高空弹跳的经验,他的描述既引人入胜又令人胆战心惊,我可不敢轻易尝试。试想头部朝下,从数百呎高的桥上纵身跳下,悬在半空中,仅靠一根大橡皮带支撑,绝非我所想要的美好时光。但是同事说他的弹跳并非没有支撑物,不只一根,乃是两根重型吊索,连接到确保他安全的那条救生橡皮带。这两根经过仔细设计和检验的吊索,在高空弹跳时给予他极大的信心和安全感。
身先士卒
史蒂芬.阿姆布鲁斯的著作《诺曼第大空降》纪录了第二次大战期间,美军101空降部队E连的英勇事迹。包括他们在美国乔治亚州接受严格的训练,以及在盟军进攻法国北部的首日早晨(1944年6月6日)跳伞进入法国。当时,这支队伍大部分时间都由理查.温特斯少校领导。温特斯少校是一位特别优秀的军官,因为他总是在前方领导指挥。在战场上,温特斯少校最常说的话,就是「跟我来!」在两军交战时,其他的军官可能会到后方寻找庇护,但是温特斯少校总是身先士卒,领导他的士兵。
很无聊
当我们的孩子还是青少年时,我们常会在他们参加教会的青年团契后,问他们说:「今晚的团契聚会如何?」他们却总是回答:「很无聊。」几周之后,我决定自己一探究竟。于是,我悄悄地到他们的聚会场所观看,看见他们有说有笑、专注聆听,很开心地参与团契!在回家路上,我又问了他们当晚的聚会如何,他们再次说:「很无聊。」我说:「今晚我也在场,我看到你们其实很开心。」他们回答:「或许今晚没像平常那么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