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罗民森的长久忍耐,他的事工逐渐见到果效。1865年8月,他为第一批信徒施洗—四个男人以及他们的妻儿。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个人数缓慢而稳定地增长。其实,要巴塔克人归信基督是不容易的:许多人会被赶逐离家、被族人排挤、被指控放弃传统信仰而不断遭受攻击,因而失去社会地位和生计。
最初,罗民森把信徒带回自己的家中或收留在福音站里;但当信徒人数增至1,000人,然后到达2,000人以后,就愈来愈困难了。因此,大约在1869年,他把福音站改建为基督教村落,称为和平村(Huta Dame)。信徒可以在这里和睦同住、自己种田,在新建成的教堂里一起崇拜。
不过,这不代表逼迫就此结束了。罗民森和信徒还是经常被骚扰,敌人打乱他们的崇拜、滋扰在田间工作的妇女、故意挑起事端,与教会领袖争吵,要求金钱赔偿、开枪打死几位信徒、煽动其他部落领袖来攻击和平村。有一次,祭司王西新加曼加拉加十二世(Sisingamangaraja XII)向村子宣战,使得罗民森和前来支援的宣教士同工约翰逊(Peter Johanssen)不得不作最坏的打算。
罗民森写信给家乡的礼贤差会副总监说:“愿主好好预备我们的心,叫我们愿意以死来荣耀祂的名。”一如往常,他心里只想着宽恕和主的使命。他补充说:“对于宣教士们所流的血,我们以差派更多的和平使者来回应。”“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叫这穷国认识救主。”
上帝再次介入来保守宣教士和刚成立的教会。众部落领袖发生内讧,无暇顾及和平村;跟着又出现天花疫情,拦阻他们进入村子。罗民森总是在万事中见到美好。据他观察,战争虽然危险,但也让村民看到在耶稣里的宝贵和平。他总结说:“我们也盼望巴塔克的诸战事有美善的一面,并相信我们没有搞错。”
他的确没有搞错。十九世纪末,整个巴塔克族和村落都回转归向主,罗民森在希林当成立的小教会也变成一间成熟的本土教会,有自己的系统和层级制度。它也拓展到多巴湖周围的地方,成立许多“分堂”、一间训练本地牧者的神学院,和一个接触其他巴塔克部落的宣教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