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五月 2020

新型冠状病毒带给基督徒的三个提醒

新型冠状病毒带给基督徒的三个提醒

 

文 / 温思恳,马来西亚

一个直径只有约100奈米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竟然在地球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暴。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受到行动限制,世界经济开始自由落体式下滑,就连2020年东京奥运会,也被迫推迟一年举办。纵观历史,人类只曾三度取消奥运会,分别是受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影响──难怪这场疫情堪比“第三次世界大战”,毕竟它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所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近来,有许多华人基督徒文献已探讨了有关网上敬拜和苦难神学等课题。今天且让我们从另外三点来反思疫情带给人类的提醒。

 

1.上帝的创造原本都是“甚好”的,连病毒也不例外

各位也许会问,上帝是否创造了病毒?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宇宙的“万物是藉着祂造的”(约翰福音1章3节),祂也看一切受造之物为“甚好”。正如创造了令人讨厌的蚊子和苍蝇一般,祂也创造了病毒,其数量还多得惊人。科学研究显示,地球上有多达一千穰(即1后面加上31个0)个病毒,远超过全宇宙十垓(即1后面加上21个0)颗星星的数量。一茶匙的海水就可能包含超过十亿个病毒!

 

其实无论是细菌(bacterium)还是病毒(virus),在大自然中都有各自的功用。细菌常常被误以为只会导致疾病,有害无益。但若没有细菌,土壤就不会变得肥沃且适宜耕作,空气中的氮气比例也不会保持稳定。人类大肠中的益生菌,对人体的免疫力也至关重要。至于病毒,它们就像是传播花粉的蜜蜂,能够促进基因的转移(gene transfer)。病毒不仅携带自己的基因,也可以携带某些生物(例如细菌)的基因。基因的转移使生物多样性成为可能,让物种易于适应环境的改变。

 

然而,由于人类违背了上帝的话语,罪进入世界,破坏了上帝原初的美好创造,人类不得不面对疾病、痛苦和死亡(创世记3章;罗马书8章20-23节)。科学家证实,大多数或所有有害病毒和细菌都是非致病微生物的变异形式。例如,查尔斯・斯泰尔斯博士(Dr. Charles Stiles)曾指出,“致病细菌最初被创造时,是以某种非致病菌的形式存在”,而致病细菌的出现是世界自被造以来不断退化的结果。 此外,根据创世记的记载,人类的寿命在洪水之后大幅衰减(可比较创世记5章和11章)。一些基督徒科学家认为,创世记提到的“空气以上的水”(参创世记1章7-8节),很可能有助于过滤有害的宇宙射线;洪水过后,地球少了这个保护层,地表承受更为强烈的辐射,许多非致病微生物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变成可导致人类生病的有害细菌或病毒。

 

2.活在罪中的人类无法成为世界的好管家

此次疫情的爆发与失控,反映了人类是失败的管家。如果新型冠状病毒是人造的生化武器,那么这真是人神共愤的罪行。若这次疫情是实验室发生泄漏事故所引发的,而有关当局蓄意隐瞒、打压消息,那么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埋没了上帝所赐的良心。若这次疫情是有人食用野味而导致的,那么这表明人们并没有从过往的疫情(例如2003年的SARS)中汲取教训。不管起因是什么,我们若细察这次疫情的发展,就不难发现疫情在许多国家失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关政府在防疫工作上颇为怠慢,甚至隐瞒疫情的真实情况,而许多国民也不愿意配合政府制定的防疫措施。

 

人类无法成为好管家 ,是因为我们在罪中已经全然败坏(罗马书7章18节)。若不是耶稣“常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希伯来书1章3节),被病毒重重包围的人类就不可能存活到今天。

 

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只危害人类(Homo sapiens)这个物种。至于其他物种,反而因人类自我隔离而得以在较为清新、干净的大自然中生存。有人用“大自然的反扑”来形容地球的自我修复功能,在某个程度上,这其实是某种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的论调。大自然能够进行自我修复,全仰赖上帝奇妙的设计和创造。这并不是说,上帝使用新型冠状病毒来清洗世界,因为祂绝非罪恶的源头。祂充满慈爱,满有智慧,将疫情转化为其他方面的祝福。面对病毒,人类首先要看见自身的败坏和相应的代价,其次也要看见上帝透过这个灾难,给予人类自我反思和“重新出发”的机会。

 

3.基督徒要关注末世预言

如果我们笃信科学和人为的努力可以挽救人类的命运,那就是在建造一座巴别塔,自诩为神。从末世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只会继续败坏,最终灭亡。疫情无论如何一定会过去,但世界仍然注定要灭亡。唯有迎来新天新地,我们才会看见上帝的救赎计划得以完满地实现(启示录21章1-3节)。疫情提醒我们,人类最终的盼望与救恩来自基督,而非疫苗或药物。这不是说疫苗或药物不重要,但唯有基督能够拯救我们的肉体和灵魂脱离永远的死亡。

 

圣经多次教导我们要等候基督的再来(腓立比书3章20节;提多书2章11-13节)。这看似消极的等候,却可以转化我们的思维和价值观。一个盼望永恒国度的人,能够轻看世上一切短暂的苦楚(哥林多后书4章17节),并甘于献上自己作为活祭。许多基督徒都很少关注有关末世的教导。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所带来的这场浩劫,我们若仍然对末世预言视若无睹,就错过了预备心灵的绝佳机会。这次疫情也许与基督的再来无关(也许有关!),但它可以使我们更加期盼基督的再来。切记,正确的末世观应该是这样的:(1) 盼望基督的再来;(2) 相信基督随时都可能再来(马太福音24章50节,25章13节)。

 

谨慎自守,警醒祷告,彼此相爱

身为失败的管家,人类必须回到上帝的面前悔改并寻求帮助,因为唯有上帝能够拯救我们到底。疫情可以使我们更加渴望进入永恒的国度,也能够促使我们“谨慎自守,警醒祷告”(彼得前书4章7节)。最要紧的是我们要彼此相爱,用生命的见证带领世人归主。

 

read_more

 

后疫情时代的福音与宣教事工将何去何从?

后疫情时代的福音与宣教事工将何去何从?

 

文 / 苏诺铭博士,新加坡卫理公会荣誉会督

新冠疫情令整个世界都惶恐不安。透过电子屏幕,我们看到这场疫情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末日般的灾难。

“我耶和华已经除灭列国的民,
他们的城楼毁坏,
我使他们的街道荒凉,
以致无人经过;
他们的城邑毁灭,
以致无人,也无居民。”
(西番雅书3章6节)

 

如今,这些话听起来就像是对当代人说的一样!

 

上帝若允许这些事发生,肯定有其目的──让我们温柔谦卑地转向祂,从而投靠祂(西番雅书3章12节)。

 

祂爱我们,也会在我们身上成就祂的旨意。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祂也与我们同在。

 

“耶和华你的上帝
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
祂在你中间必因你欢欣喜乐,
默然爱你,
且因你喜乐而欢呼。”
(西番雅书3章17节)

 

这节经文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彰显了上帝的爱。当我们惊恐不安时,上帝就安慰我们,就像母亲为哭闹不止的孩子唱摇篮曲一样。在这个比喻中,上帝集温柔的母爱与澎湃的父爱于一体,不仅为祂的孩子唱摇篮曲,还高声欢唱。

 

这一切都说明,纵然疫情严峻甚至濒临失控,但至高的主仍然掌权。疫情结束之后(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来思考疫情对世界的福音与宣教事工有何影响。

 

在后疫情时代,以下三个方面会对福音与宣教事工的开展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社会—经济形势

新冠疫情让我们看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整个经济和社会的体系及架构有许多弱点。媒体已经让我们看到穷人和被边缘化的人有多困窘,尽管媒体所报导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那些手停口停、资源有限和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却被疫情及其引发的后果──包括失业、缺乏食物和医疗服务──推下悬崖。

 

疫情缓解之后,重建和修复势在必行。疫情使许多人、各国社会和整个世界都伤痕累累──有人失去了亲人,有人失去了工作,也有人失去了生意──这些伤痛都需要医治。社会不公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和纠正。政府及其他机构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增强经济和社会支援网络的应变能力。人们不应被迫生活在悬崖边缘,而是应当拥有适当的备用资源,以应对各种会使我们陷入困境的突发危机。全球经济存在的问题要解决,公平和怜悯要成为这个经济体系的内在价值。

 

对福音与宣教事工而言,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审视消除社会不公和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式。除了提供救济(这个方式仍然适用)之外,我们还需要消除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要支持真正的深层次变革,以帮助弱势群体。许多地方的医疗保健体系都非常脆弱,这一点在疫情中暴露无遗,需要加以改善。对医疗事工而言,疫情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富有创造力的基督教思想家、实践家和活动家要群策群力,寻找方法去帮助各社会群体(特别是穷人和弱势群体)提高适应力、可持续性和灵活性。

 

网络及通讯科技

疫情凸显了网路及通讯科技的功能。世界各地的教会都不得不暂停常规聚会,许多事工都改用线上交流的方式进行:直播崇拜,透过Zoom等视讯会议软体来开展事工及处理行政事务。人们比过去更常使用网路通讯工具和社交媒体(对许多人来说,这些都是新事物),这种新的教会聚会形式在未来仍将继续存在。有趣的是,现在参加线上崇拜的人比向来参加常规聚会的人更多。

 

对福音与宣教事工而言,这意味着教会及宣教机构要找出新的方式来开展事工。他们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接触人群,同时有机会调整服事的方式。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再需要开展面对面的事工或亲身与人接触。但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新的工具来服事。

 

属灵需求

在疫情期间,许多人暗暗审视生命的意义,他们自己的生命根基和方向,以及对他们而言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物。他们也许被焦虑的情绪笼罩着,其中包括对死亡的恐惧。这一切都意味着,圣灵正悄悄地在许多人的心灵之田耕耘,使之成为沃土,预备好领受上帝话语的种子。

 

疫情过后,我们有大好机会去宣讲耶稣基督的福音,藉此服事那些已成为沃土、预备好领受真道的心灵。主耶稣在两千年前所说的话不仅适用于当时的处境,也同样适用于现在和未来。祂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 ”(路加福音10章2节)。祂还说:“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约翰福音4章35节)。考虑到收成可能相当丰富,祂还说:“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祂的庄稼”(路加福音10章2节)。

 

疫情令信徒产生了紧迫感。我认识一些年轻人,他们正在进行自我反思,想知道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为此,让我们一同祷告,祈求主兴起新一批见证人、传道人和宣教士,使他们在这末后的世代中,致力于迫切而清楚地将福音传给有需要的人们。

 

世界和教会都必须抵挡诱惑和试探,以免回到过去的舒适区、安于现状。我们不要只在教会的四面墙之内开展事工。有些教会已经开始重新思考谁是他们真正的邻舍。在新加坡,越来越多教会开放场地,为无家可归的外地劳工提供住宿;越来越多教会存怜悯的心,慷慨解囊,周济穷困及有需要的人。这是积极的进展,但愿能持续下去,且往前推进。教会感受到周围世界的需要时,很可能就会睁开双眼,看到已经成熟的庄稼,很多人也可能会走出去,向这个极度需要基督之爱和真理的世界宣扬福音。面对死亡的威胁,教会仍然充满信心和盼望,向这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的世界宣告耶稣基督的福音。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所敬拜和跟随的主耶稣已战胜了罪和死亡──这个失落和充满伤痛的世界所面临的终极问题。

 

由于福音与宣教工作的动机和目的已被重新审视及更新,未来的事工将会有所改变。与此同时,我们应当一如既往,清楚且令人信服地将耶稣基督的福音传扬出去。

 

read_more

 

如何帮助儿童面对至亲病重、病危或离世

如何帮助儿童面对至亲病重、病危或离世

文 / 吴金婵,马来西亚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确诊病例及死亡人数不断攀升,导致许多家庭面对失去挚爱亲人的悲痛。在一般华人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家里如果有人生病了,由大人承受和处理就好,毕竟孩子还小、不懂事,少知道一些总是好的。有时候,即便小孩询问了无数次,大人们还是三缄其口,不愿透露亲人患病或离世的消息。然而,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小孩感到非常困惑。

 

面对这个课题,为什么大人们会觉得对孩子难以启齿呢?

 

年幼的孩子被排除在与老、病、死有关的事件之外,原因通常是大人们认为让小孩面对这些课题是残忍的做法。当大人用自己的角度来处理这件事时,他们会认为小孩不必知道太多,免得难过或留下心理阴影。

 

但若我们从小孩的角度来看,其实他们有知情权,因为他们和至亲的关系是密切的。唯有让孩子一起参与至亲的治疗、弥留、道别和离世的过程,以后他才有可能慢慢地走出哀伤。若他在至亲生病之时就被隔离开来,那么他心中复杂且掺杂着恐惧、不安、忧伤、困惑的情绪将很难找到一个出口。

 

如果大人没有正确地引导、解释,以及帮助小孩面对至亲病危的事,小孩将失去在至亲弥留之际,和他好好道别的宝贵机会。而这样的机会一去就不复返,这会让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存有遗憾。其实小孩的心很敏锐,即使大人隐瞒至亲的病情,他们仍然可以从大人们慌张的眼神里看出端倪。这时,他们的心里会产生许多疑问,倘若这些疑惑无法在当时被解开,那就可能一直伴随着他们,直到他们长大后从书本或人生经验中得到解答。此外,大人们对小孩隐瞒真相,也会造成另一个更为深远的影响,就是孩子不容易信任别人。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预备自己?

当事情还未发生时,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花时间拟定一些原则,做好帮助他们走出丧亲之痛的准备,不要等事情发生了才慌张地寻求帮助。

 

平日,父母可多留意一些能够帮助孩子面对这个课题的资源,包括书籍、短片、讲座、手工等。在此,我想介绍一本很好的绘本——《兔爸爸不见了》。我鼓励家长们可以在至亲离世后,陪伴年幼的孩子阅读这绘本,用他所能够明白的词汇来解释“死亡”。

 

身为幼教老师、安亲班老师、小学老师、主日学老师,可以如何帮助小孩面对至亲病重、病危或离世?

1. 只有极少数的监护人,在孩子的至亲离世后会安排他们约见辅导老师,帮助他们处理心中的哀伤。我建议那些常有机会接触小孩的工作者或义工,如果你发现你所照顾的小孩需要情绪疏导,不妨试试在不干涉其家庭事务的情况下,聆听孩子的想法,慢慢地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
2. 很多小孩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思念和哀伤。那么,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的沟通媒介媒介,如画画、游戏(角色扮演等)、做手工等作为辅助工具。
3. 不必使用任何技巧,纯粹陪伴小孩做些他喜欢的事情,如阅读、运动、玩游戏等。
4. 温柔地对他说,若他难过的话可以尽情地哭。很多经历家里至亲离世的小孩(在小学阶段)在思想上会比较成熟,他们往往会因为担心其他家人难过,而不敢在家里哭泣。

 

我认识一个小女生,当她八岁的时候,妈妈病入膏肓。她妈妈生病后,样子变了不少,家人因为担心孩子受到冲击,觉得不适合让她们母女常见面,所以这小女生相隔很久才能和妈妈见上一面。她常常告诉我,自己很想念妈妈,但却不明白为什么她不能见妈妈。我不清楚在她妈妈弥留之际,她是否有机会和妈妈好好道别。

 

后来,小女生的妈妈过世了,家人认为孩子还小,不适合出席葬礼。因此,在妈妈出殡当日,小女生依旧被祖父母送到学校上课。

 

自此之后,小女生在生活中常常显得缺乏自信心,对妹妹们的事情也表现出过分焦虑和紧张不安。从表面而言,她变得很懂事,但对我来说,那是不必要的思想过度早熟。

 

死亡并非生命终点

“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章16节)
身为基督徒,圣经告诉我们,离开世界之后,我们将与上帝同住,再也不会遭受疾病和痛楚。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小就教导孩子认识和领受这个重要真理,帮助他们信靠耶稣基督,进而懂得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病痛与死亡。

 

每个家庭,每位有机会陪伴小孩长大的大人们,都应该预备好自己,以便不幸的事件发生之时,我们可以及时帮助身旁的小孩,引导他们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生离死别。我们唯有真诚地与孩子交流,不隐瞒家中的重要变故,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小小心灵,让他们知道即使遭遇丧亲之痛,他们也依然能够选择正面地去应对。

 

read_more

 

在上帝面前哀哭

去年夏天,一只被人们命名为塔勒阔的虎鲸妈妈,成功地产下幼鲸宝宝。虎鲸族群正濒临灭绝,塔勒阔的新生儿是这些受保护的虎鲸族群的新希望。然而,小虎鲸却存活不到1个小时就夭折了。世界各地许多的人都从一段纪录片看到令人伤痛的一幕,塔勒阔推动那死去的小虎鲸,在寒冷刺骨的太平洋海水中,整整游了17天,最终才放开它的虎鲸宝宝。

刀刃天使

当英国各地刀械犯罪案不断攀升时,英国铁器中心便提出一项方案。该中心与警察部队合作,他们打造了两百个收集箱放置在全国各地,藉此鼓励罪犯放下刀械。有10万把刀子被匿名的罪犯缴出,有些刀刃上还存留着血迹。这些刀具后来被交给艺术家阿尔菲.布拉德利(Alfie Bradley),他把刀刃磨钝,并在某些刀子上刻写年轻受害者的名字,还附上前罪犯们所写的悔过书。阿尔菲将10万件刀器焊接在一起,创造出《刀刃天使》,一个约8公尺高的天使雕像,有着闪闪发亮的钢铁翅膀。

40天为疫情祷告(亲子版)

感谢上帝,新冠肺炎疫情已有逐渐缓和的趋势,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从中学习上帝要我们学习的事,我们相信,祷告必定是其中之一。灵命日粮事工与台湾湖光基督教会首度合作,制作40天为新冠肺炎疫情祷告的亲子祷告图卡,邀请你与孩子一同走上为疫情守望的祷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