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能带来喜乐与满足。圣经说,我们的创造主以智慧创造了这世界,却被我们的愚昧无知所破坏,为此,祂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拯救这个败坏的世界。今天,世上的学术界重新意识到智慧是丢失的艺术与瑰宝。在此之际,让我们来重新发掘智慧的源头,并让上帝所启示的这卷书,帮助我们不再为了知识而求知识。这岂不是更加重要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个简单易懂的道理,就是种什么就收什么。正如使徒保罗在写给加拉太教会的书信中,也曾提到:“不要自欺,上帝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拉太书6章7节)
我很喜欢看圣经人物的故事,尤其是在福音书中,关于那些与耶稣接触的人的记载。这些记述生动地表达了恩典与慈爱、宽恕与和好、怜悯与教诲,两千年来,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弦。然而,在这些故事之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像抹大拉马利亚的故事那样,谈到了一个人的彻底改变、坚定委身和全然忠心。她被耶稣改变的经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论男女,只要我们全心全意地回应基督的爱,也可以有相同的经历。
每隔30秒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就有某个人正面临抉择,是否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当你或你的朋友面临亲人自杀时,相信许多令人疑惑的问题必然顿时袭上心头,有些问题或许有答案,有些则悬疑难解。
柯洛宜(Roy Clark)牧师在七十多岁时,加入了我们的团队,成为灵命日粮事工的成员。不久,我们就发现,他真是一块瑰宝。他有清新的思想,有遵行圣经教导的心志,又有丰富的历练,还有他对受伤心灵的关怀,在在值得珍惜。
古谚有云:“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箴言17章28节)。同义的新版金句则说:“紧闭尊口,让人怀疑你是傻子,好过开口让人证实所疑属实。”但碰到必须要说点什么时该如何呢?比方说,朋友在伤痛悲哀之中,我们一心想说些安慰鼓励之言又该如何呢?
我们对瘾癖有诸多疑问,它们是属于道德堕落?病态?习惯?抑或是罪?它们是肉体上的依赖,还是复杂的属灵问题?需要做什么才能改变?是药物治疗?家庭的干预?互助小组的协助?还是需要心灵的改变?个人的习性能很快地改变吗?还是一生之久的复健过程?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是的」,或至少承认说有可能,那么,起码我们是诚实接受「瘾癖」是非常复的。
失去挚爱是人生中,最难以磨灭的切肤之痛。许多人的疑问油然而生:「上帝,祢为何如此对待我们?」许多人意识到他们的生活已无法恢复原状。许多人万念俱灰,觉得生命已毫无意义。当灾难发生时,尤其是直接冲击我们时,我们该如何反应呢?是失去盼望;还是能像有些人一样,不但熬过去,还从中学习成长呢?
我们是否可能被误导,以为可以藉着祷告解决难题?上帝对我们的恳求似乎沉默无语时,还有什么比加倍殷勤祈求更重要呢?
很多人为了是否饶恕他人而挣扎!到底“饶恕”是什么意思呢?每当碰到“饶恕”这个词时,你心里会想到些什么呢?是不再计较?不再痛苦?不再生气?让过去成为历史?既往不咎?或觉得太不公平?太不公道呢?
许多人都在与侵噬人心的恐惧奋战。担忧别人如何看自己,忧虑能否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紧张即将演出的音乐会,或是推却在人群面前的演说。恐惧让你胃痛如绞,让你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下去。在一个充满危险和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我们既无法逃避恐惧,那么,又该如何面对它呢?
有人说,对我们最重要的是对上帝的信心。这绝没有夸大其辞,信心是我们做任何事的根基。这些信心或许没有经过检验、不合逻辑,盲目地压制我们的欲望,但它们始终激发并塑造我们的行动。我们之所以首先关心我们信什么,以及为什么信,原因即在于此。没有任何事物,能比决定正确思考我们自己、我们的上帝、我们的人生和我们的人际关系的意念,更能塑造我们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