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祢在吗?
当启明的妻子罹患绝症时,他渴望妻子能像他一样,经历到主的同在和平安。但当启明向妻子传福音时,他的妻子却无动于衷。有一天,启明经过书店看到一本书《上帝祢在吗?》,这书名吸引了他。启明不确定妻子对这本书会有何反应,所以他多次在书店徘徊犹豫不决。最后他终于买了这本书,奇妙的是,妻子竟然乐意阅读这本福音书籍。
受苦有目的?
秀芬发现自己的肾功能衰竭,必须靠洗肾度过余生,这令她不禁想要放弃。单身且已退休的她已信主多年,她看不出以这样的方式延长生命有何意义。但朋友们都鼓励她继续忍耐,按时定期去洗肾,并信靠上帝。
大喜讯!
新加坡报纸刊登了一篇简短但温暖人心的文章。一群囚犯参加福音机构举办的强化家庭关系讲座之后,他们得到了一个罕见的机会,可以与他们的家人直接会面。有些囚犯已多年未见自己的孩子,现在他们不用隔着玻璃板谈话,而且可以触摸并拥抱自己的亲人。这次的见面让他们与家人的关系更亲密,创伤亦开始得着医治,他们都不禁流下泪来。
预备的善行
我和妻子到国外度假,但我们的假期真是糟透了,不但被人大声呼喝、欺骗,还被敲诈了好几次。有一次我和妻子在街上拍照时,一个粗旷魁梧的陌生人走向我们,让我们不由得心惊胆颤。难道我们又要再次受惊吓吗?出乎意料地,那人只是要告诉我们从哪一个角度拍他的城市最美丽。然后,他给我们一个巧克力棒,微笑着与我们道别。这小小的举动让我们有欢愉的一天,并让整个行程不再一样了。我们为这事感恩,感谢那人和上帝将我们消沉的心情一扫而空。
当上帝说“不”
新加坡所有年轻男子都要服兵役,我18岁时也被征召入伍。那时我迫切祈求能分派到轻松的岗位,如行政人员或司机。我没有强壮的体魄,只希望能逃过艰苦的战斗训练。但某天晚上阅读圣经时,一节经文映入眼帘:“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哥林多后书12章9节)
一个母亲的爱
舒婷还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由于监护权和其他法律事项的争执,导致有一段时间她必须住在儿童之家。那时,她被里头一些较大的孩子欺负,常感到孤独和被遗弃。她母亲每个月只来看她一次,她父亲则几乎从未现身。然而几年后,舒婷才由母亲的口中得知,尽管儿童之家的规定让她无法频繁地去看舒婷,但她每天都会站在栅栏边上,希望能看到舒婷的身影。她说:“有时,我只是看着妳在花园里玩,只想知道妳过得好不好。”
坚持下去
当国伟有机会在工作中担任新的职位时,他相信这是上帝为他所预备的。他为这事祷告和寻求他人的意见之后,觉得这是上帝给他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一切都顺利地进行,他的主管也支持他的调动,但问题开始出现了。有些同事对他的升迁感到不满,并且拒绝合作。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应该放弃。
永远接纳
安琪在菁英小学努力求学多年,然而几经挣扎,学业仍然跟不上学校的水平,后来她只好转到了“普通”小学。在新加坡这个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进入“好”学校,意谓有更好的前景。所以,许多人都会认为安琪的转校意味着失败。
先问上帝
记得结婚初期,我常常需要揣测妻子的心意:她会想在家里享受安静舒适的晚餐,还是会想去餐馆用餐?周末时,她希望我和朋友出去,还是留在家里陪伴她呢?有一次,我没有猜测或做任何决定,而是直接问她:“妳想要什么?”
给予带来喜乐
那是沉闷的一周。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每件事都提不起劲,整天无精打采。
四、孙德生的传承
孙德生的成就与禾场上的宣教士不同。虽然他也献身宣教事奉,但上帝并不是呼召他到禾场上收割庄稼,而是成为领袖、差派者、鼓励者,以及促成者。
上帝赐给孙德生出类拔萃的领导能力、行政才能和外交技巧—又给他机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担任中国内地会总干事的15年里,他带领差会经过最艰难的时期,帮助它重塑、重组,并培育它成为真正的国际差传组织。他的工作效率、思考和计画能力,以及愿意聆听的态度,帮助这个宣教机构与增长中的教会一同蜕变,尤其在亚洲地区。孙德生其中一个传承就是引入亚裔宣教士。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会还是一个以西方人为主在东方禾场事奉的机构。孙德生认为应该要欢迎、鼓励和差派渴慕在这个地区传福音的新一代亚裔信徒。这对当时来说,还是个革命性的概念。
因着事奉禾场的增长与扩展,该会在1964年改名为海外基督使团(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1993年正名为国际海外基督使团。今天差派并支持超过一千位宣教士进入三十几个国家。
1969年孙德生从海外基督使团领导的位置退下,但仍然继续关怀宣教事工。年届70的他, 担任巴布亚新几内亚基督徒领袖训练学院(Christian Leaders’ Training College)的院长,培育它茁壮成熟,以致三年后当地取得独立时,就交由当地人来领导。
讽刺的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可能是孙德生的作者身分。早在1925年他就涉足文字事工,当时他帮助一位朋友创办一份小型基督教月刊,反而激起了自己写作的欲望。身为一位具影响力的讲员,他有丰富的内容与见解可以化为文字。1937年,他把讲章编纂成书,出版第一部作品《赢得灵魂的属天艺术》(The Divine Art of Soul-Winning)。这本书大受欢迎,应许多人的要求,他翌年即出版第二部作品。他一共撰写了超过30本书—以他在圣经学院和中国内地会肩负的责任和工作量来说,这可真是一项创举。孙德生的作品共印刷超过200万本,翻译了超过20种语言。
罗拔士夫妇(Ron and Gwen Roberts)在他们为孙德生所写的传记—《更好的奋斗》(To Fight…
三、加入中国内地会
1945年,中国内地会总干事豪顿主教向孙德生发出挑战:加入中国内地会,担任澳州和纽西兰地区的主任。这完全颠覆了他的世界。
其实孙德生早已参与了中国内地会的工作,但不属于全职同工。他之前在律师事务所的雇主—威金森(John Wilkinson),是纽西兰中国内地会的理事会主席,常请孙德生协助文书与行政的工作。孙德生不只与本地宣教士和奉献人士有来往,又安排聚会与探访,后来还加入成为理事会一员。但如今豪顿主教却邀请他加入成为全职同工。
老实说,当时还真不是有任何巨大改变的最好时机。1931年,孙德生与伊迪丝结婚,儿子威伯现在九岁大;孙德生现在已不是孓然一身,必须举家迁移,搬到澳洲。
况且,他在圣经学院也做得不错,离开学校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亲友都不赞成他离开,说:“你为何要舍大求小呢?”有些人说,上帝不会为了要祝福中国内地会,而抢走圣经学院的好校长、好领袖的。
但当孙德生与妻子不断为这事祷告时,他们觉得这是上帝对他们的心意。所以,虽然有各种合理的反对声浪,孙德生毅然接受这职务—惟有在他凭信心踏出一步之后—上帝才开始铺平他的路,并印证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后来圣经学院找到一位合适的接管人,解决了大家的疑虑;在孙德生离任前,一位奉献者的捐助也奇妙地解决了学院兴建大楼所积欠的建筑费用问题。接着,当他们一家搬到澳洲墨尔本时,虽然当时找房子不容易,但上帝却为他们预备了美好的住处。亲友们因此而开始改变想法,肯定他的决定。
孙德生再次发现,他和妻子伊迪丝必须要在还没有印证之前就勇敢迈出信心的步伐—即便如此会违背朋友们的好心相劝;但惟有在他们决定并采取行动之后,上帝才向他们印证他们是按着祂的旨意行动的。他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这只是旅程的起点。孙德生虽然有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和带领圣经学院的经验,但他发现与宣教士相处却是另一回事。他没有宣教的实战经验,加上一贯有条不紊、商业化的处理问题方式,对一些资深的宣教士来说,也未必会受到欢迎。不过,一段时间过后,多数的人都开始重视他的决断、远见和命中问题核心的能力。他的讲道和演讲使他更加出众,不断地感动、启发和激励他的听众。
接着在1954年,他收到一封邀请他担任中国内地会负责人的信。当他记起上帝如何在过去多次地加添他能力,去面对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就抑制自己,不马上推辞,而是与妻子伊迪丝一起多次祈祷。这一次,上帝给了他几个暗示,让他知道无论他对这份工作有什么疑虑,上帝都会再次带领他度过的。
妻子伊迪丝告诉他,这种转变是“无可避免的”;这时,一位与他同住的老朋友则向他引用了彼得前书5章1-7节彼得劝勉众长老以正确的态度牧养群羊。孙德生用《腓力斯现代英语新约》(The New Testament in Modern English)来读这段经文,特别受到感动。经文说:“要甘心乐意地接受照顾他们的责任,而不是基于你认为这是自己无法逃避的义务……你可以把一切焦虑卸给祂,因为祂顾念你。”
这些话对他简直是当头棒喝。上帝显然要他用正确的心态来接受这个任务,同时又向他保证,会在整个旅程中与他同行。
在接下来的15年里,孙德生紧紧抓住这个确据,带领中国内地会面对各种考验。当时中国是宣教士的禁区,内地会同工正在思考前路,考虑让宣教士们到日本、台湾、印尼、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宣教。差会内部也面临大型的重组,调整领导阶层的角色与责任。孙德生需要四处奔波,探访宣教士,了解他们的工作、挑战和需要—又要说服他们去适应局势的改变。他也需要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监管理事会合作—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挑战—同时又要保持机构的整体合一。
孙德生在带领中国内地会的期间,经常强烈地感到自己的不足。但他同时也发现,这种不能胜任的惧怕也对他是有利的:经常提醒他要仰望主的帮助,又要完全倚靠祂。
他曾写道:“关键在于你的态度。我发现每当上帝要我做些我无法胜任的新事时;每当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转向上帝,对祂说:‘主啊,祢呼召我去做这事,我就仰望祢的供应’时,每一次祂都会带领我度过难关。这就是自己无法胜任的感觉所让我学习到的功课。上帝不一定会挪去这种感觉,使你感到自己足能胜任,但祂会一直帮助你。”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