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时付出
有个成功的商人在他人生的最后数十年内,竭尽所能地捐献自己的财富。这位亿万富翁为各种不同的需要捐献现金,例如:为北爱尔兰带来和平;将越南的医疗保健系统现代化。甚至在离世前,他还花费3.5亿美元将纽约市的罗斯福岛转变成一个科技中心。他说﹕“我坚信在活着的时候就应该付出,我认为没什么理由要延迟捐献……此外,生前捐献比死后赠予有趣多了。”趁你还活着的时候付出,实在是令人赞叹的态度!
一起聚会
我父亲是美南浸信会的牧师,身为长子,从小到大,每个星期天我该做的事都很明确:我必须要去教堂。有例外吗?除非是我发高烧了。但其实我很喜欢到教堂去,甚至有几次真的发烧不退,我还是去了。然而,现在世界已经改变了,定期到教堂参加聚会的人数不再像以前那么多。当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答案有很多,而且形形色色。对于这些答案,作家凯瑟琳·诺里斯(Kathleen Norris)引用一位牧师的话做出回应。这位牧师说:“为什么我们去教堂?我们去教堂是为了服事其他人,在那里可能有人需要你。”
真正的敬拜者
美国作家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终于有机会去参观伯利恒的主诞堂。在教堂内地下室的最深处,她来到一个小洞穴(或小石窟)。在这狭窄的空间里点了许多蜡烛,吊灯也照亮地板的一角。那里有一颗14角银星镶嵌在一块凸起的大理石地板上,据说那就是基督诞生的地点。然而,对她来说并无深刻的感受,因她明了上帝绝不会局限在这个地方。
上帝为你歌唱
在我们第一个儿子17个月大时,小女儿便出生了。当我想到有个女儿就欣喜万分,但同时也有点不安,尽管我对照顾儿子有一些了解,但养育女儿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我们给女儿起名为撒拉。我很享受抱着她轻轻摇晃,哄她入睡,好让妻子休息。但不知为何,我开始尝试唱歌哄她入睡,而我选的歌曲是《你是我的阳光》(You Are My Sunshine)。无论是把她抱在怀里,还是站在她的婴儿床前,我都会对她唱这首歌,每一刻我都乐在其中。现在,小女儿已20多岁,而我仍叫她小太阳。
凡是⋯⋯
每周五晚上,我们全家收看的国内新闻台会以一则激励人心的报导作为结束。相较于其他的新闻报导,这样的温馨结尾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最近有一则感人的报导,是讲述一位记者在感染新冠病毒痊愈后,毅然决定以捐出血浆来帮助其他患者对抗病毒。虽然抗体的疗效在当时尚未获得证实,但想到那么多人仍束手无策,即使扎针捐血浆会造成不适,这位记者认为若能让更多人受益,这一点付出是微不足道的。
美好的理由
两位妇人分别坐在机舱内走道两旁的座位。飞行时间是两个小时,所以我坐在后面难免会看到她们的一些互动。她们很明显是互相认识的,甚至可能是亲属关系。其中较年轻的妇人(约六十多岁)不停从手提袋中拿出新鲜的苹果片递给较年长的妇人(约九十岁),还有自制的小块三文治,清洁用的小毛巾,最后是一份新的《纽约时报》。每个递交动作都是如此温柔,并带着尊敬。当我们站着准备离开机舱时,我告诉那位较年轻的妇人﹕“我注意到妳很关心她,真的很感人。”她回答说﹕“她是我妈妈,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祷告不匆忙
夏威夷的基督徒爱丽丝讲了一个故事,谈到夏威夷人在进入庙宇敬拜神祇之前,会先在外面静坐好一段时间以做好预备。进了庙宇,会缓慢爬行到祭坛前祈祷。过后,他们又回到外面静坐很长一段时间,好将“生命气息”吹入他们的祷告。所以当宣教士来到夏威夷时,夏威夷人觉得这些宣教士的祷告很奇怪。宣教士站着说几句话就是在“祷告”,说完“阿们”就结束了。夏威夷人形容这些祷告“没有生命气息”。
花时间亲近上帝
在诺曼·麦克林(Norman Maclean)的经典小说《大河恋》中,描述了生长在蒙大拿州西部的一对兄弟和父亲之间的温馨故事。诺曼的父亲是长老教会的牧师,诺曼和弟弟保罗每个星期日上午都会去教会听父亲讲道,而他们的父亲在晚上还有证道服事。在两堂聚会的空档,兄弟俩会和父亲到小溪山林间散步,父亲也能借此暂离工作并放松心情。父亲这样的特意安排是要退到大自然当中,恢复精神和体力,为晚上的服事作充分的准备。
上帝的国
我母亲一生为许多事投注心力,但其中最为坚持的一件事,就是要让孩童们认识耶稣。母亲不常公开表示不同的意见,但我看过的少数几次都是因为有人试图削减儿童事工的预算,去支付他们认为更“重要”的项目。她告诉我:“我只有在怀你弟弟的那年暑假,没有参与主日学的服事。”我算了一下,发现母亲在教会的儿童事工服事了长达55年之久。
行走而不奔跑
我看见她每天都早起迎接朝阳。她是我们小区的竞走健儿,当我驾车送孩子们去学校时,她总在路肩上快步地走。她会戴上大型的耳机,穿上彩色及膝袜,左手右脚、右手左脚轮流向前迈步,总要有一只脚接触地面。竞走与快跑或慢跑不同,竞走者刻意限制自己,勒住身体想跑步的倾向。竞走看起来容易,但仍需要与快跑或慢跑相同的体力、专注力及力量,只是必须有所控制。
服事最小的
他叫史宾赛,但大家都叫他史宾。他高中时,曾是全州的径赛冠军。后来他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一所名闻遐迩的大学。如今他居住在美国某个大都市,在化学工程的相关领域备受敬重。但如果你问史宾,截至目前为止,他人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绝不会提到上述的任何一件事,而会很兴奋地述说他在尼加拉瓜的事工。他在那里最贫穷的区域帮忙设立了学业辅导课程,每隔几个月就会去探视那些老师和孩子们。他也会告诉你,服事这些贫困儿童如何使他的生命更加丰盛。
记这些事
在1943年9月7日,荷兰犹太裔女作家贺乐孙(Etty Hillesum)在明信片上写道:“主是我的高台⋯⋯我们唱着歌离开集中营。”她从火车上丢出这张明信片,而这也是她留下的最后一份文件。同年11月30日,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遭杀害。贺乐孙在日记中描述在集中营的经历,这些日记后来被翻译与出版。她从自己的角度记述了纳粹占领下的恐怖事件,以及上帝所造世界的美好。这些日记被翻译成67种语言,让许多读了这些日记的人,可以相信在邪恶之外仍有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