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查看所有
David C. McCasland

麦大卫

麦大卫(David McCasland)于1995年加入《灵命日粮》的写作行列。他为探索出版社撰写过多本探索丛书,并参与“每日探索”电视节目的制作。他与妻子露安居住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科泉市,有四个女儿和六个孙子。

文章 麦大卫

对付分心


在耶路撒冷城外的阿布·戈什村(Abu Ghosh),有位餐厅老板愿意给关掉手机的顾客半价优惠。佐达·易卜拉欣(Jawdat Ibrahim)认为智慧型手机使人在用餐时,不再专注于同伴和对话的内容,而把焦点转移到上网、发短讯或生意上的通话。他说:「科技固然很好,但是当你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时,你可以等半小时再看手机,专心享受美食,并与身边的人交谈。」


心碎与盼望


当81岁的美国乡村歌手乔治·琼斯(George Jones)逝世时,他的歌迷都不禁缅怀他独特的嗓音,想起他艰苦的一生和挣扎。琼斯的多首歌曲,都反映了他个人的绝望与渴求;但最触动人心的,乃是他的唱腔。《芝加哥论坛报》的乐评人葛列格·科特(Greg Kot)说:「他的嗓子,天生就是用来唱出心碎的感觉。」


拆毁高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数十年,被称为「冷战时期」,当时国与国之间彼此威胁、算计争权。建于1961年8月的柏林围墙,矗立将近30年,是其中一个最能代表仇恨的象征。在1989年11月9日,有关政府终于宣布人民可以自由往来东西柏林,而整座围墙也在次年被拆毁。


扬声器


克里斯多福·洛克买了老旧的小号、长号和法国号,然后把这些乐器改装成为苹果手机和苹果平板电脑的扩音器。他的发明是模仿19世纪后期,留声机上的喇叭形扩音器。相较于小型的电子扩音器,洛克发明的扩音器能播放出更大声、更清晰、更丰富和更深厚的音色。除了外表如同艺术品一样,这些循环再用的铜管乐器不需要电力,就能增强悦耳的旋律。


言语争战


在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于塞尔维亚被刺身亡,奥匈帝国因此向塞尔维亚宣战。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其他欧洲国家为了他们的军事同盟以及自己的野心,纷纷表明立场,加入战争。这个单一事件,竟然引发了近代最具伤害力的军事战斗,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改变的大能


教育家兼畅销书作者东尼·华格纳(Tony Wagner)坚信「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可改变世人的观点和操作方式。在他的著作《哈佛教育学院的一门青年创新课》中,有一句话:「人们在各领域中都可以创新,若有适当的环境与时机,大多数人都能变得更有想像力、更创新。」


穿透的光


美国科泉市的画家史宾奇(Bob Simpich)有一幅名为《光之踪影》的画作,呈现秋季的绚丽景致。阳光洒落在白杨树林的金黄叶片上,树顶的叶子因阳光照射而璀璨发光,而树荫下的地面则呈现出由阳光与阴影交织而成的光影。当谈到此光线的对比时,史宾奇说:「这穿透森林照在地上的光,编织了独特的光影,具有让我无法抗拒的魅力。」


新的开始


在许多国家,卫生法令都明文禁止人们贩卖或使用旧床垫,只可以将之送到垃圾掩埋场丢弃。然而,提姆·基南(Tim Keenan)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今他的公司聘请了十几名员工,负责取出旧床垫中可以再循环使用的部分,如金属、布料及泡沫塑料。但他所做的还不仅是回收利用,记者比尔沃林在《科罗拉多日报》中写道:「在基南所有循环再生的物品中⋯⋯最成功的可能就是『人』。」基南雇用的员工里有许多曾是吸毒者和流浪汉,让他们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他说:「我们雇用那些大家都弃绝的人。」


心灵呼唤


在2011年3月,灾难性的海啸袭击日本,摧毁了沿岸无数的市镇和乡村,夺走近16,000条生命。作家兼诗人格莱特·埃利希(Gretel Erlich)前往日本,见证及记录当时的毁坏情况。然而,当她眼见满目疮痍的景象,觉得实在无法报导当时的境况,于是她写了一首诗描绘当时的情景。在美国公共新闻电视网受访的时候,她说:「我的老朋友,已故诗人威廉·斯塔福德(William Stafford)曾经说过:『诗歌是出自心灵深处的呼唤。』」


温柔耶稣


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是卫理公会的布道家,他创作了超过9,000首诗歌和圣诗。其中「万口欢唱」是一首感人且气势磅礴的赞美诗。而他在1742年首次出版的圣诗「温柔耶稣,真仁爱」,却是一个小孩的默祷词,当中抓住了一个重点,就是我们应如何以真诚而单纯的信心寻求主。


我要歌颂


当我问一位朋友他母亲的近况如何,他告诉我,失智症(又称老年痴呆症)夺去他母亲的记忆,她已经无法记得大部分的名字以及过往发生的事情。但是朋友补充说:「虽然如此,她坐在钢琴前,仍然可以不看琴谱,靠着记忆优美地弹出多首诗歌。」


Login

[rbc_profiles_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