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尚节小名叫主恩,生于中国福建省兴化府;父亲是当地美以美会(卫理公会)的牧师。他年少时就聪颖过人,脾气暴躁,性格固执十分与众不同。九岁时,当地教会经历属灵的复兴,他随之接受耶稣为救主;之后爱上读经、祈祷和传道。他常跟随父亲到省内的乡村传道,成了父亲的助手;甚至还在父亲太忙碌或生病时,代为讲道。人称他为“小牧师”。

美国宣教士赏识他的潜能,就帮助他取得奖学金到美国俄亥俄州的卫斯理大学就读,计划学成归来能加入事奉的行列。谁知他到达后却决定转读化学系。他以三年的时间读完四年的学士课程,并且取得最高荣誉等级。几间大学因此相应提供奖学金,包括哈佛在内。他选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继续攻读硕士课程,之后又以破纪录的时间完成了博士学位课程。

经过多年来课业学习上的汲汲营营,宋尚节终于能停下来喘一口气了,却发现自己正陷入进退两难之中。父母的意愿是让他为了服事主而进修,而这也是他最初向主奉献自己时的誓愿。但眼前有那么多可以选择的机会,事奉主的路似乎不是最好的选项。俄亥俄州立大学已委任他为化学系的助理教授,北京大学也提供教职的机会,德国则提供他研究奖学金。除此以外,在学术界流行的自由神学也挑战他反思自己的信仰。他开始怀疑:耶稣真的是宇宙的主宰和救主吗?或祂只是一个道德的模范?

在某个黄昏,当宋尚节正反复思考各种选择时,他似乎听到上帝的声音:“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马可福音8章36节)他试着摆脱这个感觉。不过,翌日他与一位自由派教授谈话,当对方说他“不像个科学家,倒像个传道人”时,同样的话又浮现他脑海中。宋尚节就告诉他,自己来到美国的本意原是要读神学的。于是教授就建议他去纽约协和神学院,说他在那里既可以保留自由立埸来研究宗教、满足父亲的心愿,另一方面又可以保留回到科学界的机会。

这主意听起来正中下怀。凭着他的学位和名声,他轻易取得全额奖学金,不久他就做好决定了。1926年,他进入协和神学院,相信可以同时满足父母希望他攻读神学的心愿,也可以满足自己对哲学与历史的兴趣。

他真是大错特错。虽然有些协和神学院的教授仍持守基督教的信仰,但大多数都抱有非常自由派的想法,把耶稣视为不过是个历史人物。对他们而言,上帝是死的,圣经里有关耶稣复活的记载是一派胡言—学生若另有想法,也会被他们嘲笑愚弄。受到老师与同学的影响,宋尚节也开始质疑自己对上帝的理解;受到自由主义的鼓吹,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和道教,就是他的同胞们所坚持的宗教。有时候,同学还听到他在房内唸诵佛经呢!

此时,宋尚节觉得莫名的空虚感不断蚕食他的灵魂,这样的感觉挥之不去,似乎再怎么专心听讲、埋头赶交功课,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他的人生似乎没有方向,心中对基督教的困惑更是让他心烦意乱。连老师们也看出他的闷闷不乐,以为是多年来密集的学习终于让他无法忍受。“我的灵魂在旷野游荡”,他日后论到这段时期说:“寝食难安,正如一叶扁舟,在茫茫无边的苦海中漂泊,人生漫无目的,我失去了心灵上的舵手,悲悲切切地过日子。”

他在信仰上苦苦挣扎,渴望得到方向。某天傍晚,他出席纽约市一间教会的福音聚会,一位年轻女子讲述自己的见证,又谈到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宋尚节的同学们互相对望,露出轻蔑的嘲笑,但宋尚节却留心聆听每一句话。不知何故,他感到上帝的同在。他在第二个晚上、第三个晚上又再去参加聚会。虽然他在协和神学院学到的是另一回事,但上帝拯救大能的信息深深打动他的心。他思绪烦扰,就开始旷课去阅读圣经和信徒传记,要弄明白这让他非常困扰的信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927年2月10日,上帝给宋尚节答案了。

上一篇:从神学院到精神病院
下一篇:重生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