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中的防“郁”法

 

文/魏淑环,马来西亚

折腾了一段时间,好不容易,宝宝终于安静入眠。我望向墙上的时钟,正好是傍晚六点。一如往日,我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滑开手机屏幕,点击进入Facebook应用程式,查看今日的新增确诊冠病的人数和地点。

 

自今年的三月份起,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实施行动管制令(简称行管令)后,我和先生就鲜少出门。新冠疫情的蔓延不仅大大地影响了先生的收入,也使得我们长时间无法回乡探望年迈的父母。犹记得行管令实施后的第二个星期,我的家公因为双腿无力,在家中跌倒受伤,吓得我家婆六神无主,立即打电话向我们求助。当时的我们心急如焚、左右为难,一方面碍于行管令的限制,先生无法马上赶回家乡,必须先向警方申请通行证;另一方面我已经大腹便便,先生既不愿独留我在家,也不放心让我随行,唯恐在途中感染到新冠病毒。最后,我们决定打电话叫救护车,送家公到附近的医院接受治疗。感谢上帝的保守,家公的康复进度良好,很快地便能出院。

 

同样因为疫情的关系,选择在政府医院生产的我必须孤单地面对产程,而生产之后,丈夫或家人也禁止陪同在旁。在病房里,每位妈妈都被迫忍受着生产后的痛楚或不适,自己日夜照顾新生的宝宝。

 

疫情出现大逆转

眼见马来西亚的新冠疫情逐渐受到了控制,当全国人民正要放下心中大石时,疫情突然来个大逆转,出现了第三波爆发。在刚过的十月份,国内的冠病确诊人数就像坐火箭般,从单位数急速飙升至四位数,导致人心惶惶,焦虑不安。我原先以为国内的新冠疫情已经趋向稳定,心里开始盘算着要带宝宝去哪儿散步、逛逛,也殷切地盼望和住在其他州属的朋友聚餐,奈何第三波疫情来势汹汹,所有计划只能化为泡影。

 

我们都深知新冠病毒带来的威胁性,也努力适应着新常态——减少出门,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勤洗手。然而,日复一日的等待、孤单的居家隔离、处处受限的生活、棘手的经济难题,这些现实的压力一点一滴地消磨了我们的耐性还有动力。倘若一个不小心,恐怕就会跌入忧郁、焦虑、暴躁、绝望等负面情绪的深渊。

 

 

苦难中心里有指望

“上帝啊,我们到底还要忍耐和等待多久,才能重回正常的生活呢?”不止一次,我在祷告中叹息道。直到某天,我在灵修时读到了耶利米哀歌第三章。

 

耶和华啊,求祢记念我如茵蔯和苦胆的困苦窘迫。
我心想念这些,就在里面忧闷。
我想起这事,心里就有指望。
 
我们不致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祂的怜悯不致断绝。
每早晨,这都是新的;祢的诚实极其广大!
我心里说:耶和华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祂。(耶利米哀歌3章19-24节)
耶利米哀歌是在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之后所写成的。作者在最暗淡、绝望的日子里,来到上帝面前倾吐心声。但他并未持续沉溺在哀痛之中,相反地,他把希望建立在那位慈爱、怜悯、信实、公义且永不改变的上帝身上。他坚信上帝掌管一切,也确知上帝必有自己的计划和旨意,祂对祂子民的慈爱永不止息、怜悯永不断绝。透过倾心吐意、默想上帝的美善与本性、以及抓紧上帝所赐予的应许,作者恢复了信心和盼望,继而能够在困境中平静地仰望上帝。

 

 

一生果效是由心发出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iis)在1950年代提出了理性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REBT)。在其理论中,他认为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只是引发个人的情绪和行为的间接原因,而我们所持的信念和看法才是直接导致我们产生某种情绪和行为的因素。这意味着,我们若在困苦中持有正面信念,就会有积极的态度,反之亦然。事实上,上帝也早已在圣经箴言书提醒我们:“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4章23节)

 

由此,我们可明白一件事:苦难并不会使我们陷入无望,我们的心思意念才会。如果我们的心没有被上帝的话语所引导,就会被世界的劳苦愁烦所占据,进而昏昏郁郁地度过一生。

 

耶利米哀歌的这段经文再次提醒我,上帝的话语是如此地重要,以致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风暴时,依然可以有平静安稳的心。每一次的风浪,都是考验我们对上帝认识和信靠的程度;每一次的困难,都是我们反省自己的生命与生活的机会;每一次的危机,都是我们学习成长成熟的契机。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我深深地体悟到我们应该把眼目专注在属天的事物,而非属地上的。世界将会成为过去,疫情也是,但未来会否还有其他新的病毒或危机出现,我们都不得而知。倘若我们把对未来的期许、盼望建立在属地上的事物,那必会以失望、绝望、无望告终。

 

身为上帝的子民,我们仅是地上的客旅。上帝已经赐予我们属天的平安和盼望,祂既然爱我们,必定爱我们到底。愿我们与上帝建立亲密关系,抓紧祂的话语和应许,勇敢、积极、喜乐地在任何景况中活出信仰,也好好地使用祂给予我们的资源,随时预备好向身边的人伸出援手,更把人生最美的盼望带给他们。

 

read_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