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儿童面对至亲病重、病危或离世
文 / 吴金婵,马来西亚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确诊病例及死亡人数不断攀升,导致许多家庭面对失去挚爱亲人的悲痛。在一般华人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家里如果有人生病了,由大人承受和处理就好,毕竟孩子还小、不懂事,少知道一些总是好的。有时候,即便小孩询问了无数次,大人们还是三缄其口,不愿透露亲人患病或离世的消息。然而,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小孩感到非常困惑。
面对这个课题,为什么大人们会觉得对孩子难以启齿呢?
年幼的孩子被排除在与老、病、死有关的事件之外,原因通常是大人们认为让小孩面对这些课题是残忍的做法。当大人用自己的角度来处理这件事时,他们会认为小孩不必知道太多,免得难过或留下心理阴影。
但若我们从小孩的角度来看,其实他们有知情权,因为他们和至亲的关系是密切的。唯有让孩子一起参与至亲的治疗、弥留、道别和离世的过程,以后他才有可能慢慢地走出哀伤。若他在至亲生病之时就被隔离开来,那么他心中复杂且掺杂着恐惧、不安、忧伤、困惑的情绪将很难找到一个出口。
如果大人没有正确地引导、解释,以及帮助小孩面对至亲病危的事,小孩将失去在至亲弥留之际,和他好好道别的宝贵机会。而这样的机会一去就不复返,这会让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存有遗憾。其实小孩的心很敏锐,即使大人隐瞒至亲的病情,他们仍然可以从大人们慌张的眼神里看出端倪。这时,他们的心里会产生许多疑问,倘若这些疑惑无法在当时被解开,那就可能一直伴随着他们,直到他们长大后从书本或人生经验中得到解答。此外,大人们对小孩隐瞒真相,也会造成另一个更为深远的影响,就是孩子不容易信任别人。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预备自己?
当事情还未发生时,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花时间拟定一些原则,做好帮助他们走出丧亲之痛的准备,不要等事情发生了才慌张地寻求帮助。
平日,父母可多留意一些能够帮助孩子面对这个课题的资源,包括书籍、短片、讲座、手工等。在此,我想介绍一本很好的绘本——《兔爸爸不见了》。我鼓励家长们可以在至亲离世后,陪伴年幼的孩子阅读这绘本,用他所能够明白的词汇来解释“死亡”。
身为幼教老师、安亲班老师、小学老师、主日学老师,可以如何帮助小孩面对至亲病重、病危或离世?
1. 只有极少数的监护人,在孩子的至亲离世后会安排他们约见辅导老师,帮助他们处理心中的哀伤。我建议那些常有机会接触小孩的工作者或义工,如果你发现你所照顾的小孩需要情绪疏导,不妨试试在不干涉其家庭事务的情况下,聆听孩子的想法,慢慢地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
2. 很多小孩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思念和哀伤。那么,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的沟通媒介媒介,如画画、游戏(角色扮演等)、做手工等作为辅助工具。
3. 不必使用任何技巧,纯粹陪伴小孩做些他喜欢的事情,如阅读、运动、玩游戏等。
4. 温柔地对他说,若他难过的话可以尽情地哭。很多经历家里至亲离世的小孩(在小学阶段)在思想上会比较成熟,他们往往会因为担心其他家人难过,而不敢在家里哭泣。
我认识一个小女生,当她八岁的时候,妈妈病入膏肓。她妈妈生病后,样子变了不少,家人因为担心孩子受到冲击,觉得不适合让她们母女常见面,所以这小女生相隔很久才能和妈妈见上一面。她常常告诉我,自己很想念妈妈,但却不明白为什么她不能见妈妈。我不清楚在她妈妈弥留之际,她是否有机会和妈妈好好道别。
后来,小女生的妈妈过世了,家人认为孩子还小,不适合出席葬礼。因此,在妈妈出殡当日,小女生依旧被祖父母送到学校上课。
自此之后,小女生在生活中常常显得缺乏自信心,对妹妹们的事情也表现出过分焦虑和紧张不安。从表面而言,她变得很懂事,但对我来说,那是不必要的思想过度早熟。
死亡并非生命终点
“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章16节)
身为基督徒,圣经告诉我们,离开世界之后,我们将与上帝同住,再也不会遭受疾病和痛楚。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小就教导孩子认识和领受这个重要真理,帮助他们信靠耶稣基督,进而懂得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病痛与死亡。
每个家庭,每位有机会陪伴小孩长大的大人们,都应该预备好自己,以便不幸的事件发生之时,我们可以及时帮助身旁的小孩,引导他们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生离死别。我们唯有真诚地与孩子交流,不隐瞒家中的重要变故,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小小心灵,让他们知道即使遭遇丧亲之痛,他们也依然能够选择正面地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