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持久战”中,我们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作者:林园合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定性为“全球大流行”(pandemic)。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统计报告,截至3月26日,全球已有175个国家或地区受疫情波及,确诊人数多达492,603人,死亡人数高达22,184人。[1](我相信当你读到这篇文章时,数字会更加惊人。)

 

香港著名的传染病专家袁国勇教授预测,这次疫情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例如两至三年”。他坦言,即使有人成功研发出可以对抗新冠病毒的药物,疫情也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因为到时候全世界都会抢购这些稀缺资源,抗病毒药物将会像口罩一样供不应求;而疫苗的研发周期较长,等到疫苗面世时,很多人可能已经有抗体了。[2]正如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研究所兼任教授金传春所言,大家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3]

 

那么,在这场“抗疫持久战”中,我们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一、始终定睛于上帝的应许

还记得今年1月底我从中国大陆回香港之后,曾经出现轻微的感冒症状。按照当时香港卫生署公布的呈报准则,我不需要接受病毒检测,只需在家观察和休息。刚开始那几天,我一度非常担心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不断浏览各地政府和媒体所发布的疫情消息,以致夜不能寐。

 

有一天,我问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什么?”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诗篇23篇1-2节的经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那一刻,我的心平静了许多,深知上帝是我的牧者——无论发生什么事,或生或死,祂都与我同在。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很多人也像我一样,因出现感冒症状而虚惊一场。如今,疫情已蔓延到世界各国,可谓防不胜防。在未来相当长的日子里,只要我们自己或亲友的身体有什么风吹草动,我们就难免会担惊受怕。

 

其实,面对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我们感到害怕、紧张和焦虑,都是很正常的。若没有这些本能反应,我们大概很难长期坚持防疫工作,毕竟戴口罩、减少外出、避免聚餐等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但是,正如飞行员梅伯理(Bernie May)所说:“教导新飞行员在短而危险的简易跑道上降落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他们必须学会定睛于跑道上的安全地带,而不是危险之处。人的自然反应是专注于危险的障碍物,也就是他想要避开的东西。但经验告诉我们,飞行员若定睛于危险之处,那么迟早都会撞上去。”[4]我们若只专注于病毒所带来的危险,就会惶恐不安。时间久了,我们可能还没被病毒感染,就被情绪病打倒了。

 

因此,让我们定睛于生命的“安全地带”——上帝的应许。正如使徒保罗所说:“无论是死是生……是我们今天的恐惧,还是明天的忧虑……都不能使我们跟上帝的爱分开……这爱已经通过我们的主基督耶稣显明出来了”(罗马书8章38-39节,新普及译本)。不论病毒多么无情,上帝对我们的爱都不会改变。

 

二、接纳疫情所带来的变化

或许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原以为这场疫情不会持续很久,生活很快就会恢复原样。但现在看来,它很可能不会在短期内结束,我们需要与它长期共存。那么,我们该如何安排未来几个月乃至一两年的生活呢?

 

假如我们一直都抱着“等疫情过去之后再……”的心态,那么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我们很可能会失去耐心,甚至深受各种负面情绪困扰。毕竟,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测疫情将在何时结束,而长期存在的不确定状态,将会使人的精神饱受煎熬。

 

在这个方面,袁国勇教授的建议使我深受启发。他说,既然这场疫情将持续很长的时间,那么我们就要在坚持采取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的前提下,逐步恢复相对正常的生活。换言之,我们要把防疫当成生活的一部分。[5]

 

因此,我决定不再焦急地等待生活恢复原样,而是接纳疫情给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首先,我把尽量待在家里、每天都自己做饭等防疫措施当作改变生活方式的契机,并学习因小事而感谢上帝。其次,我积极使用网络通讯工具,与家人、弟兄姐妹和朋友保持联系,并常常为他们祷告。再者,我不再推迟专科复诊的日期,而是按照医生的建议接受必要的检查,并将检查的每个步骤都交托给上帝。最后,我报读网上课程,继续执行原本被疫情打乱的进修计划。

 

这样做之后,我不再因疫情迟迟不受控制而感到焦虑。相反地,我比疫情爆发之前更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上帝的爱与恩典。我变得更有耐心,愿意等候上帝按照自己所定的时间表来回应祷告,相信祂正在人心深处动工。正如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所说:“我们在等候期间发现上帝……在等候之时,我们开始感受到生活的节奏——静止与行动,聆听与决定。这些都是上帝的节奏。正是在普通而常见的经验中,我们学会忍耐、接纳与知足。”[6]

 

在等待疫情结束的日子里,让我们始终定睛于上帝的应许,接纳疫情所带来的变化。这样,我们不仅能在这场“抗疫持久战”中保持心理健康,还能藉此机会来操练美好的属灵品格。

 

read_more

 


[1] “Coronavirus COVID-19 Global Cases by the Center for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SSE)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HU),”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website, 26 March 2020, https://coronavirus.jhu.edu/map.html (last retrieved on 26 March 2020).
[2] 刘伟程:“专访袁国勇——料疫情大流行两至三年 相信科学从悲观中学会乐观”,《立场新闻》,2020年3月13日,https://bit.ly/3dx3mFA(最后浏览日期:2020年3月26日)。
[3] 李宗佑:“新冠肺炎,30年最难打的疫战”,科技大观园网页,2020年3月9日,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Tyu.htm(最后浏览日期:2020年3月26日)。
[4] David C. McCasland, “Focus,” Our Daily Bread, 6 February 2004, https://odb.org/2004/02/06/focus (last retrieved on 26 March 2020).
[5] 同注[2]。
[6] Richard J. Foster, Prayer: Finding the Heart’s True Home (San Francisco: HarperSanFrancisco, 1992), p.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