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image-desktopheader-image-mobile

施比受更为有福

文/廖柏年(香港)

认识我的人都觉得我很“节俭”,甚至可能有人认为我很“吝啬”。其实,“节俭”与“吝啬”有很大的分别!在我看来,不随便花费,谓之“节俭”;应付出而不肯付出,则谓之“吝啬”。例如我不舍得花一千几百元去吃一餐饭,却愿意定期捐献给慈善机构和教会。所以,我认为自己“节俭”,但不“吝啬”。

慷慨——说易行难?

“节俭”的反面是“挥霍”,而“吝啬”的反面则是“慷慨”。讲到“慷慨”,我想起一则故事:

甲问乙:“若你有一百万元,你会把它捐出来吗?”
乙说:“会!”
甲又问:“若有一千万元呢?”
乙说:“也会!”
甲再问:“若有一万元呢?”
乙答:“不会!”
甲问:“为什么呢?”
乙答:“因为我真的有一万元啊!”

这个故事与广东话俗语“口爽荷包立”(意思是说起来大方豪爽,实际上却舍不得花钱)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表明:口头上的“慷慨”,与落实于行动中的“慷慨”之间,往往有很大的落差。

有关慷慨,圣经怎么说?

一名富翁捐出十万元,一个穷光蛋捐出一百元,你认为哪一位较慷慨呢?让我们看看圣经怎么说。

使徒保罗曾经如此教导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哥林多后书9章7节)

原来,上帝看重的不是一个人拥有多少,或是捐献多少,而是这个人是否捐得“乐意”!所以不论富或贫,捐献多或少,只要是甘心乐意地给予,都会蒙上帝悦纳。这样乐于捐献的人,就是慷慨的人。

保罗又说:“弟兄姐妹们,我们希望你们知道上帝怎样恩待马其顿的各教会。他们从所经历的患难受到严重的考验;但是他们充满着快乐,在极度的贫困中仍然慷慨捐助。我敢证明,他们的捐助是竭尽所能的,甚至超过了他们的力量。”(哥林多后书8章1-3节,现代中文译本2019年版)

这与马可福音12章41-44节的记载遥相呼应:“耶稣对银库坐着,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有好些财主往里投了若干的钱。有一个穷寡妇来,往里投了两个小钱,就是一个大钱。耶稣叫门徒来,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因为,他们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里头,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

这两段经文让我们看到,上帝喜悦我们“竭尽所能”地给予。一个人若处于贫乏的景况,却为了回应别人的需要而尽力捐出自己仅有的钱财,就更为慷慨了。

此外,在马太福音6章3节中,耶稣这样教导门徒:“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捐献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别人不知道、也没有称赞的情况下仍持之以恒地捐献,才是真正的慷慨。

由此可见,一个慷慨的人会甘心乐意、竭尽所能地给予。不论是捐款、花时间帮助他人或是其他善行,都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功夫,而是内在品格的外在表现

慷慨待人,不拘形式

过去多年来,我遇过不少慷慨的人,他们身体力行地帮助别人,让我深受激励。

有一年,我家要进行大装修,全家人要搬到外面暂住。正当我为寻找地方而烦恼的时候,我遇见一位曾经教过的学生,她刚好与我住在同一栋楼。她知道我的情况之后,就慷慨地邀请我一家搬到她家中暂住,使我每天都可以很方便地回家装修的进度。她主动向我一家施以援手,不仅是基于师生情谊,而且是出于接待客旅的爱心(希伯来书13章2节)。在寸土寸金、居住环境狭窄的香港,她有这颗慷慨之心,实属难能可贵。

除了在金钱或物质上帮助他人之外,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关怀别人,也是慷慨的表现。在我认识的人当中,就有不少人很愿意花时间义务帮助有需要的人,或者关心慰问病患以及心灵忧伤的人。

自从退休之后,我拥有更多的空闲去从事义务的工作。无论是关心青少年、陪伴晚辈成长,还是为中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义务补习,我都从中得到满足的喜乐。我相信,这就是慷慨付出所得的回报,正如主耶稣所说:“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20章35节)。

person作者简介

廖柏年弟兄在香港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退休前于中学担任副校长。退休后,他以义工身分参与多项教育工作,并积极参与教会服事,与许多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