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孤单

呼求上帝

美国神学家罗素·摩尔(Dr. Russell Moore)在他所写的《领养新生》(Adopted for Life)一书中,描述他与家人去孤儿院领养孩子的过程。当他们走进孤儿院时,感受到可怕的寂静。婴儿床里的婴孩都没有发出哭声,并不是因为这些婴孩没有任何需求,而是他们知道就算哭了,也没有人关心。

两难之间

大伟和安琪觉得上帝呼召他们到海外宣教,随后卓有成效的事工也证实了这一点。但他们离开家乡却有个不利之处,即大伟年迈的父母将孤单地度过接下来的每个圣诞节。

我不忘记你

如果你曾听过狱中人的故事,就会发现对许多囚犯来说,最难熬的或许是孤单寂寞。事实上,有研究指出,无论监禁时间长短,大多数的受刑人在坐监期间,他们的至亲好友只会来探视两次。因此他们一直觉得孤单寂寞。

当你孤独时

晚上七点,辉良独自一人在厨房里吃晚餐,一碗白米饭和一些隔夜的鱼丸。隔壁邻居蔡先生一家人也正在吃晚餐,他们的欢声笑语打破了辉良住处的寂静。自妻子过世之后,辉良就一直独居。他已经学会了忍受孤独,多年来,寂寞所带来的伤痛已使他的心变得麻木。但这天晚上,餐桌上那孤伶伶的一副碗筷,却深深刺痛他的心。

最孤单的人

在1969年7月20日,太空人尼尔·阿姆斯壮(Neil Armstrong)和巴兹·艾德林(Buzz Aldrin)踏出登月舱,成为首批行走在月球表面的人类,一时名声大噪。但很少人会想到这个团队中的第三位队员麦可·柯林斯(Michael Collins),他当时正驾驶着阿波罗11号的指挥舱。

忧伤却有盼望

计程车司机载我们前往伦敦希思罗机场的途中,跟我们分享了他的故事。他15岁时,为逃离战争与压迫独自来到英国。如今,11年过去了,他成家立业、养活妻小,若是在他的家乡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虽然如此,他还是为了必须与双亲及手足分离而感到悲痛。他说,这段艰辛旅程,若是无法与亲人重聚,就不算圆满。

永不孤单

在《经济学人》的姐妹刊《1843》,作者玛姬·佛格森(Maggie Fergusson)写道:“这种痛苦可能比无家可归、饥饿或患病,更教人受尽折磨。”她是指什么呢?孤单。佛格森记述有越来越多人感到孤单,这与个人的社会地位或经济状况无关。她用各种令人心酸的例子,来说明孤单的滋味。

交谊桌

孤单会严重威胁我们的身心健康,使人沉溺于社交媒体,或导致不良的饮食习惯等等。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将近三分之二的人(不论年龄或性别)都会在某些时候感到孤单。因此,英国某间超级市场就在店内的咖啡厅设立“交谊桌”,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若有人需要人际互动,只需坐到桌前加入其他人,或表示希望加入对话就可以与人交谈。当他们与人谈话时,便会觉得自己与人产生联系,融入了群体。

家人

许多国家正兴起“租赁家人”的行业,以满足孤独者的需求。有些人会雇用他人来充当自己的家人,为要在某些社交场合维持幸福家庭的假象。另外,也有人因与家中某些成员关系冷淡,会聘请演员扮演这位亲人的角色,暂时享受渴盼的家庭之乐。

不再孤单

一位作家朋友为印尼的传道人撰写圣经指南时,对于这个国家的团结文化深感兴趣。每个印尼人都有一种“互相合作”(gotong royong)的概念。在乡村里,村民们会一起修补屋顶或重建桥梁、小路。我的朋友说:“就连在城市里,人们也会结伴而行,例如让人陪着去看医生。这是一种文化规范,所以你永远不会孤单。”

孤单

在丈夫过世之后,贝蒂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在公寓里看电视,自己一个人品茶。像她这样孤单的人很多,根据统计,超过九百万的英国人(占人口的15%)说他们常常觉得孤单寂寞。英国政府已经指派一位部长,设法找出人们孤单的原因,并提供协助。

孤单的圣诞节

我曾在加纳北边我祖父的小村屋里,度过最寂寞的圣诞节。那年我刚满15岁,父母和兄弟姐妹离我大约有一千公里远。以前我跟家人及村里的朋友在一起时,圣诞节总是既盛大又令人难忘的节日,但这一年的圣诞节却是一片寂静凄凉。在那个圣诞节清晨,我躺在地垫上,想起一首当地人唱的歌:一年又过去,圣诞节来临;上帝爱子降生,平安喜乐归于人。我沮丧地唱着,一遍又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