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查看所有
John Blase

博约翰

博约翰(John Blase)。约翰在传讲上帝的信息十几年之后,决定开始写作并销售他所创作的诗集。目前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家出版社(WaterBrook & Multnomah)担任开发编辑。尽管他住在美国西部,却仍保有南方人热情、好客的特质。他的著作十分多元,包括诗集(The Jubilee: Poems)和小说(Touching Wonder: Recapturing the Awe of Christmas)。他自称是个幸运的男人,有个美丽的妻子,还有三个长得像母亲的孩子。

文章 博约翰

凭着果子

美国有个受欢迎的电视游戏节目《是真是假》(To Tell the Truth)。主持人会邀请三位参赛者,他们都宣称自己是拥有某个特殊职业的人,而四位明星嘉宾则对三位参赛者提出询问,并判断谁讲的是真话,谁讲的是假话。当然,其中两位参赛者是冒牌货,他们会想尽办法糊弄明星嘉宾,让他们相信自己说的是真话。很多时候,明星嘉宾即使问了一些关键问题,依旧难以分辨真假,这为节目带来非常好的娱乐效果。

需要祂的帮助

从小,爸爸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个身体健壮、勇敢坚定的人。但终于有这么一天,我发现爸爸并不是铁打的。记得我刚成年不久,爸爸背部受了伤,我才发现原来他并不是超人。当时我跟爸妈住在一起,以便照顾爸爸的日常起居,服侍他上厕所、穿衣服,甚至需要把水端到他嘴边给他喝,这一切让他的自尊心深受打击。起初,他也试着自己做些简单的事,但后来还是不得不承认:“没有你的帮助,我什么都做不到。”后来,他终于痊愈恢复了健康,但那次的经历让我们俩学到重要的一课,那就是我们需要彼此。

回家分享

在电影《绿野仙踪》里,桃乐丝有句名言:“没有任何地方比得上家。”在如《星际大战》和《狮子王》这类脍炙人口的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句话所引申的叙事手法,就是所谓的“英雄旅程”。简言之,就是一个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人,展开了非凡的冒险之旅。主角离开家乡前往不同的世界,那里有试探与考验,也有导师与恶棍等着他。如果主角通过测试证明自己的英勇,那么结尾就是主角带着得到的智慧与奇妙的经历回家。这最后的一幕至关重要。

我们的天父

我几乎每天早上都会背诵主祷文。我总觉得这能让我得着能力和智慧,面对新的一天。最近某一天的清晨,我只说了:“我们在天上的父”,手机就响了,把我吓了一跳,因那时是清晨5点43分。猜猜是谁打电话来?来电显示为“老爸”。我还来不及接听,电话就挂断了。我猜应该是父亲不小心按错号码了,查证之后确实如此。过后我想了一想,这只是凑巧吗?或许是,但我相信这个世界处处都有上帝的怜悯。特别在那一天,我很需要天父同在的确据。

一无挂虑

许多现代的准爸爸和妈妈都流行举办婴儿性别揭晓仪式。在2019年,美国的婴儿性别揭晓仪式更是五花八门。有人驾车喷出蓝色烟雾,表示妻子所怀的是个男孩。还有人驾驶农用喷药飞机,喷洒数百公升粉红色的水,宣布是个女孩。不过,还有一件重要事情的揭晓,与孩子们将在其中成长的世界有关。当2019年结束时,圣经软体YouVersion揭晓了年度经文,那年最多人分享、标注和收藏的,不论是在线上或是手机应用程式,均为腓立比书4章6节:“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

天父的声音

朋友的父亲最近去世了。他的父亲自生病后,病情便迅速恶化,短短几天就与世长辞。朋友和他父亲关系密切,但仍有许多想问父亲的问题、想要寻求的答案,以及还有好多要聊的话题。这么多事都还没来得及说,他父亲就离世了。朋友是一位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明白悲伤情绪应有的高低起伏,也知道如何帮助别人度过这些惊涛骇浪。尽管如此,他还是对我说:“有时候,我真的很想听见我父亲的声音,想要听他对我说,他深爱着我。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要到几时呢?

我们到了吗?还没有!我们到了吗?还没有!这是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们首次(肯定不是最后一次)从科罗拉多州返回阿肯色州的16小时路程中,与孩子们不断重复的问答游戏。最年长的两个孩子简直乐此不疲,要是他们每问一次,我就可以得到一美元,那么我就有一大叠美钞了。我们到了吗?这是我的孩子们反复提出的问题,而身为司机的我也有同样的疑问,而答案是,还没有!但快到了。

活着时付出

有个成功的商人在他人生的最后数十年内,竭尽所能地捐献自己的财富。这位亿万富翁为各种不同的需要捐献现金,例如:为北爱尔兰带来和平;将越南的医疗保健系统现代化。甚至在离世前,他还花费3.5亿美元将纽约市的罗斯福岛转变成一个科技中心。他说﹕“我坚信在活着的时候就应该付出,我认为没什么理由要延迟捐献……此外,生前捐献比死后赠予有趣多了。”趁你还活着的时候付出,实在是令人赞叹的态度!

一起聚会

我父亲是美南浸信会的牧师,身为长子,从小到大,每个星期天我该做的事都很明确:我必须要去教堂。有例外吗?除非是我发高烧了。但其实我很喜欢到教堂去,甚至有几次真的发烧不退,我还是去了。然而,现在世界已经改变了,定期到教堂参加聚会的人数不再像以前那么多。当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答案有很多,而且形形色色。对于这些答案,作家凯瑟琳·诺里斯(Kathleen Norris)引用一位牧师的话做出回应。这位牧师说:“为什么我们去教堂?我们去教堂是为了服事其他人,在那里可能有人需要你。”